清澈且源源不絕的伏流水,成為旱象缺水當下最珍貴的禮物。圖:台視新聞
清澈且源源不絕的伏流水,成為旱象缺水當下最珍貴的禮物。圖:台視新聞
  • 二峰圳清澈水源不間斷,台灣最早的伏流水工程之一,百年來依然穩定供水
  • 伏流水是流動或是儲存於河床下方的砂礫石層中的水源,水質清澈且豐沛
  • 中央規劃開發5處伏流水工程,視為救命之水,希望成為台灣旱象的解方

台灣旱象未解,為了求水,中央到地方總動員,甚至不惜挖水井來救急,不過,乾涸的河床下,原來還有源源不絕的伏流水。伏流水,是一種流動或是儲存於河床下方的砂礫石層中的水源,因為經過層層的礫石過濾,水質清澈。台灣最早的伏流水工程是距今近百年的屏東二峰圳,至今依然供應鄰近部落民生用水,從二峰圳的例子來看,伏流水工程的百年大計,似乎成為這波旱象裡,最穩定且長遠的治水方針。

二峰圳伏流水 百年來從不缺水

乾涸的河床砂石裸露,屏東林邊溪全長42公里,發源於南大武山,枯水期加上半世紀以來最大旱象,河川現在一滴水都不剩,但林邊溪的另一側卻有一條涓涓細流,稱為二峰圳,流著乾淨水源且終年不斷,淡水從何而來?

進入水源的入口處,沿著鐵梯往地底下探尋,到達地底時就看到清澈的水,沒想到在乾涸的林邊溪河床下,藏有一處地下水庫,這裡就是二峰圳的源頭。陰暗的地下水廊道,有豐沛的水流從不間斷,伏流水存在於地表下的淺層,大約20到30公尺,因為地底下有不同層,包括有細顆粒黏土組成的阻水層,以及隔絕上下的兩個含水層,當地面水經過流動,進入或者儲存於下方的砂礫石層,就稱為伏流水。

探尋地下廊道 清澈水源不間斷

1916年日本工程師鳥居信平,花費五年在屏東調查水文資料,他發現林邊溪是礫石地質,地底下藏有豐沛水源,於是開始規畫二峰圳,在1923年完工,也是台灣最早的伏流水工程之一,細緻的水利工法,讓距今近百年的二峰圳依然穩定供水。全長328公尺的集水廊道,斜面有水泥柱,上層鋪設編織枝條,達到過濾效果,再由水泥柱隔出集水空間,讓水流能夠順著廊道,引入導水系統,久遠的水源被導入供水系統,就成為地面上水源不斷的二峰圳流水。

屏東來義鄉,是二峰圳第一個出水口,部落居民定居在此50多年,都是取用二峰圳的伏流水。目前仰賴二峰圳作為民生使用的居民,包括小丹林、丹林、古樓村以及新來義的居民大約3千多人,在沿線的圳道還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取水管線。

開發伏流水工程 救命水成旱象禮物

2017年時,中央規劃5處伏流水工程,並且列為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計畫,預計今年八月底完工,目前全台灣的伏流水工程規劃包括高屏溪竹寮伏流水、翁公園伏流水、大樹伏流水和烏溪伏流水ㄧ期,以及後龍溪伏流水,都已經完工,每天可以供應65萬噸的用水,正在新建的大安溪、烏溪和通宵溪以及烏溪伏流水二期,完工之後每日供水量能夠提升到75.3萬噸,對照台灣一天1060萬噸用水量,貢獻7%。目前屏東林邊溪,除了有二峰圳的成功例子,也計畫在林邊溪建功開口堤,施作另一處伏流水系統,在嚴重缺水的情況下,伏流水也被視為救命之水,乾淨清澈的伏流水也會導入自然水系統中。

日治時期的百年大計二峰圳,成為嚴重旱象下最珍貴的禮物,但向大自然取用水源,伏流水也會有減少的一天,除了應該要更珍惜使用外,也考驗我們如何有效管理以及開發水資源,在旱災缺水的當下,成為最好的啟示。

記者/陳彥珊 黃鈞豪  責任編輯/陳加欣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