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克列酸是一種罕見的毒素,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B.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產生。耐熱性佳,經過高溫、高壓烹煮都難以破壞毒性,加上其無色、無味之特性,若不慎食入,通常很難察覺,因而中毒,甚至產生嚴重症狀或導致死亡。

邦克列酸發生原因?

唐菖蒲伯克氏菌屬於革蘭氏陰性兼性厭氧菌,屬於植物病原菌,存在於自然界中土壤、水、植物。在中性(pH6.5-8.0)、低鹽(含鹽量<2%)、溫暖且潮濕濕(20-30℃)條件下,可大量孳生,尤其富含油酸(oleic acid)之椰子及果肉、玉米、木耳、銀耳等,並產生邦克列酸。

邦克列酸容易污染的食物,常見於穀、麥類磨漿後未即時晾曬製作、或製作完畢未冰存導致變質的澱粉類,例如河粉、涼皮、發酵玉米麵、糯米圓等;或是乾木耳、乾銀耳長時間於室溫泡發;另也有案例為未冰存、保存失當的發酵薯類產品,例如山芋粉絲、馬鈴薯粉條等。

邦克列酸中毒症狀?

邦克列酸會影響肝臟、腎臟和腦部,引起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症狀。嚴重時,食用被邦克列酸污染的食物可能會危及生命。邦克列酸在人體中的藥物動力學和致死劑量的資訊有限。有文獻指出 1~1.5 毫克可能對人類致命。

以目前已發表的研究結果,邦克列酸的毒性機轉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研究釐清。已知的作用機轉為抑制粒線體上的轉位酶(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case, ANT),使提供粒線體能量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生成減少或消失,細胞無法進行呼吸或能量交換,導致死亡。

根據有紀錄在案的資料回顧,中毒者通常在進食後1-10小時出現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或水瀉、全身無力等,嚴重情況下,可能出現少尿、血尿、黃疸、意識不清、抽搐、休克,並可能於症狀出現後1-20小時死亡。

治療方法有哪些?

邦克列酸中毒無解毒劑,雖然曾有個案報告提及血漿置換(plasma exchange)可能有治療效益,但仍需更多研究證據,故治療上還是以積極的支持療法為主。

如何預防邦克列酸?

邦克列酸經過高溫、高壓烹煮也無法破壞毒性,因此預防是關鍵。以下是我們可以減少暴露的一些方法:

1、產生邦克列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必須在特定條件下中性、低鹽、溫暖且潮濕才會孳生並產生毒素。因此低溫、短期保存及酸性環境可有效抑制生長。

2、臺灣四季溫暖潮濕,建議民眾食物泡發或前置處理後應立刻烹煮,烹煮後也建議盡早食用。

3、若有保存食物需求,須特別留意應依照食物的特性以冷藏或冷凍保存。

4、若發現食物已有變質或異味,則應立刻丟棄。

另外提醒,雖腸胃道症狀並非判斷是否食物中毒之唯一標準,然民眾無論單獨或群聚用餐後,若共同出現相似之腸胃症狀時,建議應保留剩餘食物,並盡早就醫尋求醫療協助。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食物中毒高峰期將到!林杰樑團隊急列「10點提醒」 米飯沒吃完熱熱的就要冰
·美CDC列「8類易食物中毒的食物」!水果、豆芽菜上榜 預防方式一篇看懂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