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放暑假了,而應屆畢業生們則是早已放飛,迎來近三個月的漫長假期。擔心孩子放假後就開始掛網,坐著不動嗎?不妨引導孩子多從事體能類型的休閒活動,根據發表於《斯堪地納維亞運動醫學與科學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即使是少量的規律休閒體能活動,也能降低青少年憂鬱、焦慮與慢性壓力。

此研究由芬蘭大學學者執行,以學校健康促進研究(School Health Promotion study)中,芬蘭全國八年級和九年級世代平均年齡15.4歲的32,829 名學生資料進行分析。藉此了解青少年在閒暇時間所進行中度至劇烈的體能活動、活動性高的往返學校交通方式與憂鬱和焦慮症狀,三項資料間的關係。研究者也評估了體能活動與長期壓力反應和尋求學校心理師諮詢頻率的關係。

每週30分鐘體能活動,減少17%慢性壓力症狀

結果發現,與沒有進行體能活動的情況比較,每週進行30分鐘的體能活動可減少17%慢性壓力症狀。此外,每週進行一小時體能活動的青少年出現憂鬱和焦慮症狀的機率分別降低了22%32%。而每週至少進行四小時運動的青少年出現心理健康症狀的機率最低。但是,調查也顯示,每天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超過 30分鐘的青少年,會有較高憂鬱症狀,尋求學校心理師諮商比例也較高。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董旭英說明,運動時體內會產生血清素使我們心情變好,同時刺激腦部、提升創造力,對求學期的兒童及青少年而言十分重要。他推薦同學們「揪團」運動,藉著運動能讓彼此學習陪伴、互相督促,又能讓身體健康。老師也能利用團體性的運動(如:籃球、足球),鼓勵同學培養運動習慣。董旭英提醒,師長們在鼓勵兒童及青少年運動時,表現出眾並非首要條件,更多時候應該關注孩子運動習慣的養成,對日後生理、心理生活造成的正面影響。

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從家長先開始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這篇研究結果讓人出乎意料。許多研究都顯示運動有益心理健康,但對每天需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超過30分鐘的青少年卻造成反效果。這可能是因為青少年無法像成人那樣可以自由地選擇交通方式。如果必須每天長途跋涉到學校,青少年又處於非自願的情況下,這樣的生活可能會成為一種不愉快的例行公事。但做體能類的休閒活動,因為常會有社交及愉快分享的作用,還是能有效減少壓力與憂鬱。

而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葉雅馨建議家長,可以從自身做起,挑選一項難度低、達成度高的運動(如:跑步),並且定期、有規律的陪伴孩子至少執行3周,這樣的相處模式有助於建立孩子的運動習慣。而在校園,最有效養成學生運動習慣的方式便是搭配學校的運動計畫。董氏基金會於2010年開始推動校園運動紓壓計畫,鼓勵兒童青少年透過運動紓解壓力。以樂動校園計畫為例,合作學校的學生每完成跑步1圈(200公尺操場)或跳繩100下,贊助單位即捐款新台幣1元支持本會執行心理健康促進工作。這個方案不但能讓同學們保持身心健康,以自身力量捐款的使命感也會增強孩子持續運動的意願。

延伸閱讀:
 。
孩子的異常行為不單純只是任性,醫曝:可能罹患了這個疾病
暑假網路交友高峰! 教你分辨4常見陷阱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