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歲的蔡先生近年膝蓋經常疼痛、走起路來關節像「落鏈」,後期簡直寸步難行、爬樓梯比登天還難!,兩腳都必須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今年初先選擇在右膝動刀,但術後仍會感到關節卡卡的,總覺得「好像不是自己的膝蓋」。
女性關節退化機率高 是男性3到4倍
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長期可能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臺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王證琪醫師表示,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年紀,就像鞋子穿久了鞋底會被磨平,軟骨磨久了也可能造成軟骨磨損。另外女性由於賀爾蒙的關係,停經後會加速骨頭與軟骨的代謝,加上生活型態較常蹲以及先天骨盆比例比男性寬,因此在65歲後,女性關節退化的機率更是男性的三到四倍。
依嚴重程度治療 對症下藥改善不適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有超過350萬人飽受膝關節退化疼痛之苦,一年約有兩萬人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王證琪說明,依照關節磨損嚴重程度,會建議使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初期會先嘗試積極的保守治療,例如:復健運動、消炎止痛藥物、以及關節注射,不過當關節疼痛與病變太過嚴重,或是關節活動受限及明顯變形,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時,通常就會建議透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
手術需求多 動刀卻僅不到1/2
健保署統計,每年應有6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有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需求,實際上僅有不到二分之一的患者接受手術,王證琪指出,對手術的擔憂或迷思,導致許多患者寧可選擇忍痛或採取治標不治本的方式,卻反而導致膝關節嚴重退化到影響生活品質。
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 近兩成患者不滿意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人工關節科洪誌鴻醫師分享,在膝關節置換手術過程中,醫師需要先切除受損的軟骨及部分骨頭,再換上人工膝關節替代,重建一個全新光滑的關節面。過往傳統手術中,醫師多仰賴自身經驗及術前的X光影像判斷,但每個患者的膝關節曲線、切骨角度都不盡相同,往往導致動刀了才發現與術前預估角度相差1-3度,部分患者術後抱怨「感覺不再是我的膝蓋」。
另外,傳統手術中為了定位,必須以不銹鋼製長桿鑽入骨髓腔內,長桿相對短細不僅會影響定位,也可能增加一定程度的脂肪栓塞及術後出血。因此,臨床經驗上,約仍有兩成患者對於手術成效表示不滿意,像是膝蓋仍有異物感、僵硬等。
智能輔助系統 助重拾好膝力
洪誌鴻表示,每位病患骨骼身形都不同、需求也不同,醫師經驗豐富也難免遇到不熟悉的角度,而近年來,已有智能減痛機器手臂的出現,就像導航系統一樣,幫助醫師在面對不熟的路況時,不僅能引導至對的道路上,也能及時回報臨時狀況,且在術中也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破壞,降低疼痛感且加快復原速度,幫助患者能於術後更快速回到日常生活。
延伸閱讀:
·醫示警「5大原因」恐讓年輕人膝蓋提早退化! 常蹲、坐矮凳也不OK
·膝蓋痛光吃藥、電療還不夠,台大物理治療師:每天還要做「這件事」,幫助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