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將進入冬季,近期天氣逐漸轉涼,有氣象專家預估台灣的冬天會很冷,主要原因在今年是反聖嬰年,反聖嬰指的是,太平洋東部及中部的海水溫度,異常偏冷,西部的海溫則較暖和,形成「西暖東冷」的情況,不但直接或間接影響全球的天氣,對台灣也很有影響,會造成冬季季風增加,雨量跟著變少,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在綜合資料評估下,今年反聖嬰的程度並不強,加上全球暖化仍進行中,台灣冬季可能還會是暖冬。
太平洋特定範圍海溫低 約7年一次聖嬰週期
行人紛紛穿起了長袖,出門帶上薄外套,進入11月北部天氣轉涼,今年入冬後氣溫,會不會持續下探,還是又可能出現暖冬,引起討論。然而影響台灣天氣的因素有許多,其中包含聖嬰與反聖嬰,以今年來說,是反聖嬰年,原本預期會在今年下半年結束,但有氣象專家從預報來看,預估在今年的冬天,到明年的年初,反聖嬰還會再發展起來,所以台灣明年的天氣,會繼續受到反聖嬰的影響。何謂反聖嬰現象?指的是太平洋東部及中部的海水海度,比平常偏冷,造成全球氣候的異常,西太平洋的海溫則較暖和,形成「西暖東冷」的情況,聖嬰現象則反之。以反聖嬰跟聖嬰週期來看,過去70年裡面,大概有11次的聖嬰年,12次的反聖嬰年,所以平均起來,大約7年會有一次的聖嬰週期發生。
近年科學數據顯示 台灣冬天平均值17.3度
回到2020年7月,出現反聖嬰現象,在今年4月開始減弱消失,但仍持續發展,有可能會造成台灣冬天變冷的情形,氣象局表示因為反聖嬰會增強,台灣這邊的東北季風強度,當東北風增加,就造成北方冷空氣明顯,相對國人會覺得好像台灣這次冬天比較寒冷,加上台灣多半為暖冬,當適應暖冬的這樣一個身體的狀態下,冷空氣增加會認為溫度,好像變得比以前低了一些,體感溫度也會較低,但學者表示,其實以它實際的科學數據來講,並不會降溫到非常冷。
從過去幾年數據來看,2014年及2015年皆是聖嬰年,但溫度偏低,台北測站冬季平均氣溫是16.8度,2016年和2017年是反聖嬰年,分別是18.4度和16.7度,隨著全球暖化趨勢,2018年、2019年的平均,都在18.5度以上,2020年遇到反聖嬰年,氣溫有稍微下降到17.7度,2020年底到2021年初,在15天內就有8天,台北測站氣溫在10度以下,達到寒流定義的標準,反聖嬰帶來一定影響,但專家解釋從近年來資料觀測,冬天的氣溫都維持在氣候平均值17.3度以上,並沒有因為是反聖嬰年,而有比較冷的狀況。
影響氣溫因素多 今年冬天冷不冷難預測
只是反聖嬰現象的確會造成東北季風增強,氣象專家表示,東亞冬季風的指標預測看起來,目前顯示有可能在12月,亞洲的冬季風,可能會有偏強的趨勢出現,只是說偏強會讓冷空氣,從西邊往東邊走影響日本韓國,還是從北邊往南邊走,移到長江流域或是台灣的影響,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判斷,所以影響氣溫因素多,因此今年冬天會不會冷,還充滿不確定性。換句話說,反聖嬰的確會讓東北風侵襲低緯度地區的頻率增加,但冷不冷除了反聖嬰外,還要看其他大氣條件,像2016年出現的霸王級寒流,就和北極震振盪有關。
2016年霸王級寒流,造成包括陽明山等,北部多個低海拔山區下雪,會不會再發生,專家倒是認為,今年暖冬的可能性比較大,要觀察的反而是降雨量,根據氣象局平地站,累積雨量統計,2014年及2015年都是偏低,但近5年來有4年,都在2000毫米以上,但在2020年又出現明顯缺水狀況,累積雨量只有1742毫米,對此,氣象局認為,每一個反聖嬰的強度不太一樣,在東亞這邊造成的環流型態,也稍微不太一樣,台灣地方小,所以差一點就差很多,就必須要看台灣,是位在環流的哪一個部分。
今年反聖嬰程度不強 對台灣的影響有限
去年台灣梅雨季節短,只集中在5月分,加上颱風都過門不入,導致2021年受到反聖嬰影響,春雨不足,最終不少水庫見底,如果今年同樣是反聖嬰狀況,讓人不免擔心,會不會再度有缺水危機,有學者表示,今年雖然沒有颱風直接侵襲,但是因為颱風的外圍環流,所帶來的雨水,跟梅雨季所帶來的雨水,對於台灣裡面來講,儲水量相對是夠的,乾季濕季的變化,台灣永遠是在邊界上,所以台灣的氣候很難預報的原因,就在於說它不在,主要的訊號的源地,它在邊界,相對會有擴大或者縮小的情況。在綜合資料評估下,今年反聖嬰的程度並不強,對台灣的影響有限,但在全球範圍,北半球氣溫低會於平均,南美洲異常乾燥,東南亞則可能增加洪水機率,對糧食和能源都會帶來一定程度衝擊。
記者/黃奕傑 張倫昌 責任編輯/陳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