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稱「石底」的平溪不僅是基隆河的發源地,更因位處第三紀沉積岩層,有著豐富的煤礦以及油氣,日治時期日本人就在此地發現了「石底煤礦」,為了全心投入開採,臺陽株式會社在此區獨資興建運煤鐵路專線「石底線」,都在1921年時就已竣工,如今的車站旁都還能見到選煤場、運煤吊橋等遺跡。1980年代,平溪線一度因為失去貨運功能而討論廢線,但經過地方人士的努力,保留了這條深具文化意義的支線,這條支線也成為熱門的觀光鐵道。
一甲子煤礦史 黑金歲月
礦工乘坐著運煤車,在礦區中緩緩移動,這是日治時期到1980年代以前,平溪的鐵道上最常見的景觀,台鐵平溪支線的建造與發展,與平溪超過一甲子的採煤黑金歲月緊緊相繫。台鐵的菁桐站四周青山環繞、僻靜優美,車站興建於日治時期1929年,距今已有95年的歷史,是珍貴的木造站房古蹟,所屬的平溪支線沿線的車站都是因為運煤而興建。台鐵平溪支線除了最為人熟知的天燈施放點十分車站,還包括菁桐、平溪、嶺腳、望古,到大華、三貂嶺等一共7個站,全長12.9公里,全線在1921年7月完工,由於平溪舊稱石底,因此當時稱作石底線。
菁桐站前佇立的幾個碩大的建物也大有來頭,這是過往用來篩選以及儲放煤礦的選媒洗煤場以及儲煤櫃,走近儲煤櫃底,可見運煤的舊台車置於如今廢棄不用的運煤軌道上,而抬頭也可以看到儲煤櫃體上這一口一口方形的孔洞,便是卸煤的裝置卸煤斗,從卸煤斗往內看,還可以看到當時採集來的煤礦儲放在櫃中,而沿途也能撿拾到舊時代掉落下來的礦石,但櫃體如今已經雜草蔓生,輝煌的黑金歷史,漸漸被林蔭遮蓋。
再沿著菁桐車站北方的山坡向上,來到巨大的坑口,石底大斜坑,上頭還記錄著昭和十二年1937年開坑,石底大斜坑的開發主要是為了整合附近的石底一坑、二坑、三坑和五坑,統一在菁桐此處洗選煤場儲放和運輸,一度是台灣最大的產煤坑。礦坑挖掘,最怕遇水,遇水則有可能發生災變,民國69年的瑞芳礦災便是一例,而當初的石底大斜坑想要整合青桐煤礦,無奈挖掘到水路,便只能作罷,石底大斜坑於民國64年廢坑,而平溪的煤礦生產,最終在民國86年走入歷史。
結合觀光 熱門鐵道支線
平溪的黑金歲月沒落,台鐵平溪線也失去了貨運價值,曾經一度面臨廢線的命運,平溪支線的發展,映照著此地的煤礦發展,如今這條深具文化意義的支線,也已經搖身成為熱門的觀光鐵道,是目前台鐵三大支線當中載客量最高,年營收約可以進帳1800萬元。從貨運到客運,煤的開採即使走入歷史,而煤的記憶,仍將隨著鐵道,開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台視新聞/吳雨宸 葉宜琳 責任編輯/朱紫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