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10年的長照2.0計畫,即將邁入第8個年頭,就在計畫即將屆滿到期之際,當初為了因應龐大的長照需求,減輕家庭照顧負擔,所設立的長照2.0計畫真的達標了嗎?以「在地老化」為核心精神的長照2.0,是否真的肩負起住宿型機構重症長者的需求,住宿型機構的營運及政府補助措施,又出現哪些問題?
一床難求 台北市長照涵蓋率六都中最低
2025年,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但首都台北早在2022年,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就突破20%,成為全台第一個超高齡的直轄市,隨著失能、失智人口增加,各類住宿型的長照需求也隨之湧現,想等一個床位,真的好難。長照住宿型機構主任桑予群表示,住宿型機構大概每1個月會空1張床位,1年會空12張床,每天大概接到10通左右的電話,那1年365天就是3千多通電話,只有十分之一可以符合入住的話,大概也有3百多個人,大概要等到30年了。
檢視全台六都的老年人口比例,以及長照涵蓋率,截至2023年11月為止,台北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了21.93%,是六都當中高齡化最嚴重的城市;2022年,台北市的長照涵蓋率僅僅47.33%,是六都當中最低、排名墊底。
寸土寸金 缺床又缺人長照量能匱乏不足
以台北市老年人口結構換算,大約有1萬4千人,有長照住宿需求,只不過實際盤點床位,台北市目前僅僅能夠提供大約7千床而已,長照量能嚴重不足,地狹人稠、土地價格昂貴成了主因。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表示,地窄、人稠、土地貴、租金貴,一床最少就是地坪的5坪,那100床就是要500坪,在台北市要找500坪的地方,談何容易。
台北市長照量能匱乏,除了缺床,缺人也是一大主因。以住宿型機構的照服員薪資來看,每月平均3萬元到4萬元,不只必須同時段服務多名長輩,每天工時更有可能多達12小時,辛苦照顧的背後,更背負了龐大壓力;反觀居家服務員,工作時間彈性,而且大多採取時薪制,每小時薪資至少上看200元,資深、勤奮、穩定接案的居服員,單月收入甚至可以來到8萬到9萬元,相較之下,住宿型機構根本留不住人。長照住宿型機構主任桑予群更表示,現在很多人願意去做居家,這些人從哪裡來,從長照機構,還有醫院的照服員都不見了,就會拉到居家照顧機構。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陳彥元表示:每年都還是在訓練照顧服務員,2024年預估訓練完成大概2500人左右,這對於長照人力的供應,是很重要的。
住宿型機構每月補助僅萬元 經濟負擔重
此外,對家屬來說,住宿型機構一年補助12萬元,平均下來每個月獲得的補助僅僅1萬元,相較居家服務,每月補助最高3萬6千元,補助比例相當懸殊,住宿型機構,爹不疼、娘不愛,業者直言,等於變相受到懲罰。檢視我國的長照預算,自2015年開始推動長照2.0計畫,2016年預算大約50億元,2022年已經增加到了超過600億,到了2024年,長照總預算,預計將編列876億元,年增37.2%,預算年年增加,但最重症的個案,相對卻受到最少的資源補助。
財務體系影響照顧體系 保小不保大困境
追根究柢,目前長照2.0的財源,來自菸捐、房地合一稅等等的補充性稅收,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使得長照無法涵蓋所有需求,前衛福部次長,陽明交大衛生福利研究所的兼任教授李玉春直言,財務體系會直接影響照顧體系,形成照顧現場「保小不保大」的窘境,就長照2.0來講,是以社區跟居家為主,它的分布比較多是偏輕跟中度的,那真的非常嚴重的人,可能第一個他會聘外籍移工,第二個他可能是住到住宿型機構,這兩個部分,在過去原來是沒有涵蓋的。
借鏡日本社會保險制 多人分攤穩定財務
面對台灣的長照困境,專家提議,可以借鏡日本經驗,從稅收制改為社會保險制,確保國家長照財源穩定。前衛福部次長李玉春表示,保險費等於是由更多人來分攤,更多人分攤的時候,雇主也要攤一點,自己也要攤一點,所有人一起來攤,是不是負擔就會比較輕,在這種狀況底下,這個制度就稍微比較容易財務穩定一些。
從台北市的長照困境,盤點台灣的長照量能,從住宿型機構的現況,窺見我國長照資源的分配問題;超高齡風暴即將襲捲全台,未來各縣市老年人口,勢必逐年增加,除了檢討,更應該盡快補足政策缺口,畢竟我們都會老,誰不想好好變老。
台視新聞/陳晏瑋 陳信志 責任編輯/朱紫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