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入高齡社會,實踐在地安老目標,日照中心扮演關鍵角色
  • 日照中心收費補助標準全國統一,高通膨難以維持照顧水準
  • 長照自費規範應有所放寬,讓日照中心經營者更有空間發展

長照2.0實現在地安老目標,除了居家服務之外,社區的日照中心也扮演關鍵角色。日照中心的收費補助標準,按照長輩身分別及失能等級,向政府請領補助,以失能程度最輕的第二級為例,一天不到700元的費用,必須支付長輩一整天課程及餐飲等等開銷,如果再加上租金及人事行政成本,日照中心在入不敷出、捉襟見肘的情況之下,只能挖東牆補西牆。

長輩托老所 日照中心成為在地安老關鍵一環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之後,社區成了實踐在地老化的重要場域,日照中心自然成為長照2.0計畫當中,關鍵的一環,相較於長照1.0據點散布四處,長照2.0整合各地資源,按照規模大小分成A、B、C三級。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又稱為長照旗艦店,負責評估個案需求,串聯社區資源;B級是複合型日照中心,換句話說就是長照專賣店,主要提供照顧、喘息、居家,以及日照等等服務;接著是C級巷弄長照站,俗稱長照柑仔店,提供長者共餐、臨時請託等等服務。

陽明交大衛生福利研究所兼任教授李玉春表示,在日照中心,因為它是一個人可以照顧更多人,而不像在居家是一對一,所以日照中心本身對於個案的生活品質、功能提升,以及對整體的體制,它的人力的運用,是會更有效益的。日照中心就像是長輩的托老所,白天家人外出工作時,家中失能或失智的長輩能夠來到日照中心接受照料,包括了生活照顧、自立訓練、供餐、休閒才藝活動等等。

高通膨環境 收費補助統一難以維持照顧水準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日照中心數量,自105年的205家,一路穩定成長;109年突破500家,相較成立初期,翻倍成長;110年來到704家;112年截至8月底為止,全台已經設立了957家,布建率達到86.4%。看似成果顯著,但是日照中心設立之後,就真的能讓年輕人放心、讓長輩開心嗎。

翻開日照中心一整個月的課表,赫然發現,週一不是彈力帶就是彈力球,週二上午則是固定的原民會課程,而每週五下午全都安排了電影欣賞,這些幾乎「零成本」的課程,月復一月,交錯循環,課程內容似乎略顯單一。

檢視日照中心的補助標準,以失能程度最輕的第二級為例,一天的日托費用是675元,一般戶政府會補助84%,也就是567元,民眾則需要負擔16%,也就是108元;假如是中低收入戶的話,政府補助95%,民眾只需負擔5%;而低收入戶的部分,政府則會100%全額補助。

這不到700元的費用,必須支付長輩一整天的開支,包括了課程、餐費等等,如果再加上租金、人事行政成本,日照中心根本快要入不敷出,捉襟見肘的狀況之下,是否還能維持相同的照顧水準,令人憂慮。這樣的收費補助標準全國統一,在高通膨的大環境之下,無論是都會還是非都會地區,都會因為物價、房租,以及長照參與人數等等因素產生影響。

收費規範導致長照現場僵化 盼回歸市場機制

受到通膨以及物價影響,原先五菜一湯的菜色,如今縮水成四菜一湯,而長輩個別化的餐飲需求,也受到限制,有感長輩牙口不好,咀嚼能力退化,日照中心特別替長者準備糊食稀飯,甚至還會將配菜打碎,方便入口,滿足個別需求,也兼顧營養。只不過光是準備午餐就得花了將近一個小時,對資源有限的日照中心而言,無疑是一大負擔,日照中心照服員林京儒表示,中午我們備餐、吃飯這個部分,真的很像打仗一樣,要忙東忙西,那我們人力本來就已經滿吃緊的,如果還要再做長輩個別化的餐點的話,會讓我們更忙不過來。

無論是客製化的餐食,還是多元化的課程,學者直言,在現行的制度之下,長照的收費規範應該有所放寬,才有機會讓長照政策,從公共照護層面,回歸市場機制。陽明交大李玉春兼任教授表示,在服務提供面,可以第一個讓它有創新的空間,第二個要有自費的空間,過去長照比較是從社會福利體系發展起來的,為了保護民眾,一向對於自費的規範是比較嚴格,確實是需要給我們的經營者一些空間,讓它能夠發展。

日照中心堪稱居家的延續,這個看似維持長輩自立生活能力、減輕照顧者負擔的地方,卻因為現行的收費制度,導致長照現場過於僵化,無法滿足個別需求,假如業者領同樣的錢,卻必須面臨「多做就是少賺」的窘境,想要實踐在地安老的目標,恐怕難上加難。

台視新聞/陳晏瑋 陳信志  責任編輯/朱紫筠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