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史沒有「雄性禿」問題,就不必擔心掉髮問題嗎?雄性禿是男性特有問題?一位45歲吳女士,在外商公司從事國際貿易,因業務受疫情影響而面對龐大壓力,使她頭髮分線越來越寬,至醫院就醫後,經皮膚科診斷為女性雄性禿。

雄性禿 女性發生率較低、年齡較晚

根據「Google 搜尋趨勢」顯示,過去一年來,搜尋「雄性禿」比例最高的城市為臺南市。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說明,其實相較於歐美人種,雄性禿在華人族群盛行率較低且較不嚴重,華人50歲前只有10-20%罹雄性禿,70歲左右則上升至40-60%;而女性雄性禿在華人族群中,不僅盛行率更低,發生的年齡層亦更晚,在70歲左右只有12-15%

致病原因有這些 飲食要特別注意

而雄性禿主要產生原因,可分為先天因素(基因)、後天因素(飲食、壓力、生活作息),以及頭皮張力、頭皮局部微循環血流等其他因素。羅子焜提到,研究指出,雄性禿患者的頭皮具有較高濃度「5α-還原酶」(5-alpha reductase),會將睪固酮轉化成活性更強的雄性激素「二氫睪固酮」(DHT),縮短頭髮生長期並導致毛囊及毛髮直徑變小,新生頭髮因而逐漸稀疏,最後脫離毛囊,進而形成雄性禿。

另一常見生成原因為飲食,攝取高糖高脂或高升糖食物易引發高胰島素血症,進一步促進性荷爾蒙(雄性素)、腎上腺荷爾蒙的合成,活化並增加雄性素的生物利用率;另外,三餐不固定及常吃點心、宵夜,也會導致胰島素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波動,雄性素活性隨之增加。而在局部微循環部分,研究發現抽菸可能造成組織微血管收縮、增加氧化壓力,因此造成落髮。

羅子焜補充,壓力大致使腎上腺荷爾蒙合成更多,亦可能促使更多毛囊幹細胞進入休眠期,使得正常週期循環的毛囊較少、甚而不再生長,就會讓頭髮看起來較為稀疏。

治療雄性禿療法多元 單一方式難達理想效果

目前雄性禿療法主要為口服抗雄性素、外用藥、低能量雷射,以及植髮手術;其他如生長因子局部注射、肉毒桿菌注射、營養針注射、塗抹咖啡因、塗抹A酸、營養補充等,雖已有研究指出具部分療效,但大部分不嚴謹且實證等級低。

羅子焜強調,雄性禿的治療這麼多種,代表很難靠單一療法就獲良好成效,且相同治療組合在不同患者身上效果也不一,最好跟醫師討論後,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多管齊下以達到最佳療效。

延伸閱讀:
·頭髮變細、易斷恐是禿頭前兆! 手指梳髮自測:「掉O根」危險了
·專家示警「洗頭2動作」錯了!小心愈洗愈油、細菌狂長 還會讓頭髮一直掉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