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豌豆、小麥和椰子油製作出來的人造肉,宛如真肉一般。圖:台視新聞
利用豌豆、小麥和椰子油製作出來的人造肉,宛如真肉一般。圖:台視新聞
  • 環保意識提高,與業者著手進行改良,大眾才對人造肉接受度提高
  • 製作人造肉,需要消耗龐大的穀物,糧食供應量,又是另一個危機
  • 人造肉想完全取代傳統肉類,專家認為目前可能性並不大

肉近期在全球掀起一股飲食革命,不只各大連鎖速食品牌都開始使用人造肉來製作漢堡,連國內連鎖水餃業者,也宣布要用人造肉來製作餐點。人造肉能引起風潮,除了環保意識提高,加上品質與口感更為接近真實,主要還是和全球暖化有關。全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糧食短缺、海平面上升等危機,其中畜牧業排放的甲烷也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兇手之一,因此減少肉類消耗,就能減少碳排放量,而人造肉被視為取代肉食的一大解方。

你吃的肉 不是肉

鐵板上的肉排煎得滋滋作響,接著在麵包擠上美乃滋,再陸續補上滿滿的生菜和番茄片,最後放上熱騰騰的肉排,就完成一個可口的漢堡,外觀看起來和普通的漢堡大同小異,不過裡頭不是真正的牛肉或豬肉,而是有未來肉稱號的人造肉。人造肉的內容物以豌豆、小麥和椰子油為主,與一般使用黃豆、大豆油的傳統素肉不同,此外傳統素肉還會添加一些色素及香料,來增加風味跟外觀。

其實早在1990年代,就有人開始嘗試製作,只是過去一直維持在素肉的階段,直到近期,因為環保意識的提高,加上有業者著手進行改良,讓外觀、口感愈來愈接近真正的樣貌,大眾才對人造肉逐漸改觀,接受度慢慢提高。目前市面上的人造肉包括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仿製而成,還有細胞培養和昆蟲蛋白三種方式,其中以植物肉最普遍。

人造肉 進軍台灣

業者把大豆擠壓成不同的形狀,重新組合,做出不同部位的肉質,而為了模擬真肉帶血的口感,國外有業者會加入甜菜根汁,台灣業者則是選擇紅麴汁,滴入、攪拌,黃色的豆渣逐漸轉紅,慢慢可以看出絞肉的雛形。

以豆類為主要成分的植物肉,和傳統肉類比較起來,具有低熱量、高蛋白質的特色,蛋白質可以做到牛肉的三倍,甚至能加入不同的營養成分,依照自己想要的需求量添加,減少動物性油脂,讓膽固醇過高不再是問題,營養價值也不比動物肉類來得低。

全球氣候的變遷加劇 台灣難以置身事外

植物肉在全球掀起風潮,除了技術比過去提升,最重要的是全球氣候的變遷,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16年的分析報告中,全球大約有20%的溫室氣體,來自農業,其中最大宗的就是畜牧生產。

以台灣每人每年飲食行為,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來看,肉類就貢獻將近一半,牧業排放的甲烷,比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整整高出20倍,更消耗土地與資源,全球有高達七成的農業用地,被用來飼養農場動物,10%的土地被用來生產飼料作物,為了畜牧砍伐林地,更是加速氣候變遷的腳步。

全球暖化所帶來的危機,和我們並不遙遠,預計再過30年,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就可能開始淹沒陸地,台灣也很難置身事外,如果再不積極的減少碳排放量,到了2050年,台灣可能會有高達120萬的人口,受到海平面上升淹水的影響,特別是雲嘉南一帶,都被點名首當其衝。

未來肉 盼成氣候變遷解方

以減碳觀念來說,少吃肉已經是大眾普遍共識,在英國等歐洲國家裡的減碳國家政策,把少吃肉列入其中,就有學者統計,肉食主義者每人每年的碳排放量是素食主義者的一倍以上,不吃肉少吃肉普遍被認為對於減少碳排放量是有幫助的,但也有專家提出不同看法。

台北市化工原料公會常務理事許庭禎說:「一份就可以吃飽的穀物,10份穀物換出來的1份肉,才能吃飽的話,重量比例的差異,就會造成糧食供應的不足,如果氣候繼續改變,你不能種植物的時候怎麼辦?」要做成一份牛肉,平均需要6到9份穀物,豬肉或羊肉也需要4到6份,龐大的糧食供應量,恐怕又是另一個危機,因此專家認為人造肉想完全取代傳統肉類,目前可能性不大。

做出一份人造肉的餐點並不簡單,所消耗的能源也是一大開銷,今後人造肉能不能成為未來氣候變遷的一大解方,目前還是未知數,不過每個人都能透過掌控自己在餐桌上的飲食行為,讓全球暖化不再加劇。

記者/蔡佳珍、陳信志 責任編輯/陳加欣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