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南方澳有一間私人的博物館,裡頭展示著珊瑚雕刻家賴榮興的作品,南方澳曾經是珊瑚產業的重鎮,現在已經沒落很多了,賴榮興曾經就在這裡經營珊瑚加工廠,他捨不得看著珊瑚資源被外銷,讓他從加工者轉變為雕刻師,把珊瑚變成了藝術品,延續珊瑚的生命。現在博物館是由二代賴元淵打理,希望在逐漸沒落的產業當中,保留住文化的活水。
1970年代珊瑚產業蓬勃發展 賴榮興投入加工行列
位於宜蘭南方澳的私人博物館,裡頭展示的是珊瑚雕刻家賴榮興的作品,展櫃裡的珊瑚雕刻作品,粉紅色材質,雕刻工法細膩。台灣的珊瑚產業源自日治時期,賴榮興年輕時跟著父親賣豆腐,從宜蘭壯圍搬到南方澳後,正值1970年代,珊瑚產業蓬勃發展,採集珊瑚後,再進行加工及外銷,賴榮興也投入加工的行列。
用雕刻推廣珊瑚文化 賦予珊瑚更高的藝術價值
然而,看著珍貴的珊瑚被外銷,賴榮興既憂心又不忍,因此在1987年,賴榮興將加工廠結束營業,專心做珊瑚雕刻,他認為要將珊瑚留下來,不能只是留原料,應該要賦予珊瑚更高的藝術價值。賴榮興的珊瑚博物館在25年前開幕,展示雕刻作品的同時,也希望記錄台灣珊瑚產業的興衰。現在賴榮興已經沒有雕刻了,他的徒弟,也是他的外甥陳啟文,是台灣僅存不多的珊瑚雕刻師。
台灣曾經產出全世界80%的寶石珊瑚,是當時南方澳許多家庭賴以為生的行業,然而現在台灣登記在冊的珊瑚船僅存59艘,與顛峰時期相比,已經沒落許多,除了早期過度捕撈之外,政府對珊瑚船的嚴格管控,漁場限縮等,都是珊瑚產業沒落的原因。
透過博物館種下文化種子 保留住文化的活水
今年45歲的賴元淵當完兵後,就回來家裡的博物館工作,美術系畢業的他,念書過程中,都沒有老師提到過珊瑚雕刻這項工藝,讓他愈發感受到父親手藝的珍貴,除了感受到工藝的珍貴性,產業的快速消逝,迫使他踏出更積極的一步,除了經營博物館,他也到學校去做推廣。
在保育意識抬頭的現在,珊瑚產業逐漸消失,而賴元淵珍惜著父親的手藝,透過博物館種下文化的種子,希望工藝與生態資源能夠長久共存。
台視新聞/甘庭嘉 詹宏舜 責任編輯/許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