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洲退縮,潟湖恐陸化,影響沿岸居住安全
  • 以柔性生態工法留住沙洲,盼能造林護岸
  • 建立退避機制,延遲沙洲壽命、鞏固沙丘

位在台南的七股潟湖,內海外的三座濱外沙洲由於長期受海水沖蝕,又缺乏足夠的沙源補充,導致沙洲不斷流失變窄且向東偏移,近二十年來,潟湖整體的面積縮減了大約300公頃,潟湖也持續淤積陸化,壓縮了內海養蚵及漁撈的空間,為了延緩侵蝕情況,台江國家公園就在濱外沙洲網仔寮汕的潮線上打上木樁降低波浪勢能,也與慈心基金會合作植樹,試圖鞏固沙丘,不過漁民抱怨軟性工法成效有限,希望以海堤或消波塊介入強硬護沙,而水工專家則力求兩面兼顧,正在試驗微生物誘導碳酸鈣結晶沉澱工法,讓細沙與細沙之間結合成軟沙岩,既能固化沙洲,也能讓動植物持續在原生地生存。

沙洲退縮 潟湖恐陸化

登上沙丘高處,遠遠望去可以隱約看到青山漁港,以及林進的聚落,年近六旬的蚵農兼膠筏業者林明德三代養蚵,回首兒時感慨萬千,過往這一座沙洲遠在外海,而如今迅速向內陸靠近。近年七股潟湖面臨的問題,除了外海沙洲持續流失之外,另一方面,內海也漸漸淤積陸化,從1985年到2009年的衛星影像,能看到沙洲東移了大約1公里,潟湖整體面積也從2003年大約1400公頃,縮減到如今的1100公頃左右。

台南七股的網仔寮汕是台南沿海的三座濱外沙洲之一,另二座分別是青山港汕以及頂頭額汕,一起包圍形成七股潟湖,當地人俗稱內海仔,內海既能作為良好的漁場,沙洲還能保護沿海地區不受海浪侵襲,但沙洲漸漸縮減的過程,不但漁場遭到淤積的影響,未來沙洲全盤消失,沿岸居民的居住安全恐怕也會首當其衝。

以生態工法 留住沙洲

一根根聳立在海岸線上的木柵不是新的漁獵方法,而是為了消減波浪帶來一波波侵蝕海岸線的能量,這樣一根根插入海中的木樁,稱作減浪柵,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投入了2800萬元,從2019年開始陸續在網仔寮汕的潮線上施作,試圖保護沙洲,但歷經2023年三個颱風後,實在不堪侵襲耗損過大,於是又著手做了改良,跟著沙灘被侵襲的腳步做了調整,減浪柵的位置不得已也往前退縮,目標鎖定是最後一波長浪,而木樁也以尼龍蚵繩互相綁定,作橫向強固。像這樣的減浪柵,範圍從網仔寮汕的步道區外一路綿延幾百公尺,其中一段也是為了要保護這幾年花心血撫育的植樹區。

這一株木麻黃樹苗從這個灰色的元寶形盆中冒枝葉,在惡劣的風沙當中堅毅挺立,不過放眼望去,有些盆內卻空空蕩蕩,這是台江國家公園在2021年起與慈心基金會合作海岸造林的成果,3年內種下了7萬顆不同植栽,希望能藉由原生種造林鞏固沙丘,但沙丘上天然條件惡劣,每一滴淡水都相當奢侈,而這些盆栽稱作水寶盆,能將雨水或人工澆灌的水收集在盆內儲存,持續供給樹苗水分,惡劣的條件下,數萬顆幼苗至今存活了大約數千顆,從造林要到能護岸,恐怕還要得等上一段時間。而除了造林以及減浪柵,台江國家公園也設法利用岸上巨大的枯木,以及海漂木、蚵架、蚵棚等廢棄物就地聚攏堆置,形成具有堆沙效果的堆沙籬,強調不是與天搏鬥,而是爭取時間,但這些柔性的工法看在居民的眼中,做法卻是太過消極。

潟湖延壽 建立退避機制

會希望官方有更積極的作為,是因為這些沙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專家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剛柔並濟,現在也設法導入微生物輔助的試驗,讓沙土變硬,而又不至於破壞生物棲地,鞏固沙丘之外,沿海居民也期待,能將東側內海淤積的沙土移往西側沙洲填補。如同水庫清淤遭遇困難,專家也說運往海側的沙土,其實難以判定是否會依照人的意志堆積,而事實上這些自然的演替,人應不應該過度干預,都還是爭議,而沒有爭議的是,這些努力大多只能延遲沙洲壽命,人定難以勝天,若想要找到護岸又不危及生態的方法,只有持續嘗試。

台視新聞/吳雨宸 葉宜琳  責任編輯/朱紫筠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