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應高齡社會,縣市引進低地板公車,增進無障礙交通
  • 雙北市捷運無障礙設備不足,長者的使用率遠不及公車
  • 盼政府持續發展多元交通運具,滿足友善大眾運輸需求

邁入高齡社會之後,長輩的搭乘體驗,更迫切需要重視。以台北市區短程交通為例,長輩偏好私人運具,勝過低地板、平面移動的公車,再來是地下化、高架化的軌道運輸,顯示大眾交通工具的可近性,對高齡者仍屬不足,而偏鄉地區恐怕更為嚴重。當長輩不得不仰賴私人運具,也變相增加行車安全風險。如今台灣正歷經交通改革,是否將走向安全、環保的運輸環境,高齡者友善設施體驗,也將是一大關鍵。

各縣市引進低地板公車 增進無障礙交通

綠運輸是指對環境友善、低汙染的運輸方式,包含機動車、通行規則、道路規劃要符合環保指標,提高大眾交通市占率,正是綠運輸的發展趨勢。台北市交通局目標2030年,台北市的綠運輸可以達到7成,希望逐步把空間還給人行,讓民眾行得更方便。不過在高齡社會中,運具的可近性和便利性,備受考驗。

無論在城市或鄉村,公車是地方最基礎且綿密的運具。2008年因應人口老化,各縣市紛紛引進低地板公車,增進無障礙交通,不過低地板公車的占比,全台平均約6成,台北市最高有85.4%,台中市次高75.4%,新北市第三62.7%,其餘縣市幾乎不到一半,公車的便利性仍然有待加強。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除了雙北,低底盤公車的涵蓋率沒有那麼高,就醫院的路線來講,有時候是高底盤的,單單長輩的關節炎,要他們爬上公車,就是一個障礙。

捷運無障礙設備少 雙北長者習慣搭公車

在公共運輸選擇多樣的雙北市,根據調查,長者的公車使用率,台北市有23.75%,比捷運的11.31%高出一倍;新北市的長者公車使用率是17.75%,捷運只有5.71%,使用習慣出現懸殊差距。

張淑卿點出,雙北長輩之所以較習慣搭乘公車,原因可能是人潮出入比較少的捷運站,電扶梯相對也少,可能只有一線下或一線上,是沒辦法雙向的。且不是每一個出口都有電梯,也不是所有的公車站下來就是電梯口,對長輩來說,如果電梯出口遠、人潮多,選擇樓梯的路程非常艱辛。

盼交通運具多元開發 滿足高齡友善需求

高齡化的社會之下,大眾運輸的無障礙設備仍顯不足,而未來交通發展將朝向軌道運輸為主,公車路網為輔,民眾對友善設施的需求,將會更迫切。如何發展因地制宜的大眾運輸工具,張淑卿認為,可以從運具的多元開發,與低底盤公車這類更適合長輩的運具著手。

歲月更迭,終有一天,我們都將邁向老齡,在發展大眾運輸的同時,如何持續關注長輩需求,讓交通真正拉近距離,將是社會必須面對的課題。

台視新聞/蘇韋宣 陳信志  責任編輯/朱紫筠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