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阿嬤插管治療恢復狀況良好,卻被護理師告知「要拔管」,家屬激動質問「為什麼要拔?她不是好好的嗎?」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在臉書發文解說,民眾對「拔管」的認知,和醫療人員不同,醫療人員口中的「拔管」大部分是好事;若病人無法再救治,其實是「撤管」。

加護病房常見情景

護理師:「醫生說,阿嬤今天要拔管。」

家屬:「為什麼要拔管?她不是好好的嗎?你們不是說她有進步嗎?為什麼要拔管?」

護理師:「阿嬤已經進步很多了,也通過咳痰和自行呼吸的考試,今天可以把管子拔掉,讓她自己呼吸,不用依靠呼吸器。」

ICU醫:「拔管」其實是好事

陳志金表示,民眾對「拔管」的認知,和醫療人員不同。病人在通過「呼吸器脫離」的測試(考試),就可以嘗試「拔管」,讓病人自己呼吸。當然,大約有2成的病人在拔管後,因為耐力不足、痰咳不出來、喘、血氧下降,就需要把管子再插回去。所以,醫療人員口中的「拔管」,大部分的時候是「好事」。

病人在心跳停止、往生之後,把身上的管子全部都移除掉,包含呼吸的管子,醫護人員不會特別強調是「拔管」,就是因為病人不是「拔管往生」,而是「往生後拔管」。

民眾誤以為的「拔管」,其實是稱為「撤管」(撤除維生),是指病人已經是無法再救治(例如腦死),家屬不希望再靠「機器」及藥物維持生命、延長病人的死亡時間,在充分討論之後決定「拔除管子」,通常在「撤管」後,病人很快就會往生。

陳志金提及,媒體經常把「撤管」報導成「拔管」,才會造成民眾誤以為「拔管」就是要「往生」了,例如「腦死1個月拔管!毒趴狂飲14包毒咖啡 隔天人妻沒呼吸送醫」、「哀慟!台中霧峰警靶場昏迷 今天凌晨拔管往生」、「台中警除草後昏迷 搶救3日忍痛拔管…遺體送回老家」、「打30劑強心針搶救後家屬同意拔管 2女碩士生雙雙不治」、「摩鐵開毒趴她一早沒了呼吸 急救腦死一個月拔管不治」造成民眾誤會。

並非放棄治療 而是不再讓病人受苦

陳志金補充另一個要澄清的觀念:「撤管」並非「放棄治療」,而是「治療無效」,家屬選擇不再讓病人辛苦、延長無法避免的死亡,而不是放棄。因為說「放棄」,是有可能會讓家屬產生內疚自責的。

「病人是不治才拔管,不是拔管才不治!」他建議換個說法,例如「治療無效,家屬選擇善終」、「治療無效,家屬選擇撤除維生系統」(包含呼吸器、升壓劑、葉克膜、主動脈泵浦等等... 不只是拔管而已)來取代拔管,可避免產生誤解。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不救到底=不孝?」、「該告訴病人還剩多少時間嗎?」 病房裡的兩難:是救他,還是讓他不得善終?
太多折磨都因捨不得!醫伴小腦萎縮症媽媽「斷食善終」 記錄母親教他的最後一課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