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育率年年創新低,去年新生兒更不足14萬人,由於目前健保給付制度,是以醫治數量作為給付標準,讓不少準醫師在選科別時看到兒科會卻步,以去年五大科別,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以及急診科,住院醫師招募狀況來看,小兒科排名倒數第二,墊底的是急診。面對兒科寒冬,住院醫師減少,恐怕衝擊整個兒科醫療照護體系。對此兒科醫學會呼籲,健保能給予兒科特殊給付設計;醫師也建議政府規劃兒童醫療網,建立區域聯防,讓資源集中、人力才能有效運用。
兒科寒冬 健保給付低年輕醫卻步
攤開去年出生的新生兒數據,不到14萬人創歷史新低,人口持續負成長,少子化浪潮,今年更首度出現連教學醫院,都招不滿兒科住院醫師的窘境,看兒科的人野愈來愈少,不少醫師投入成人科別,出來開業轉當基層醫師。
兒科住院醫師不足,最直接影響到的會是兒童就醫權益,僧多粥少情況下,若每間醫院都還必須有兒科設置,資源過於分散,醫學系學生擠進窄門,投入職場變新血,考量生計不少會顧忌,因為以目前健保「以量」作為給付標準,也就是論件計酬的概念,兒童醫療偏低,恐怕就是年輕醫師卻步的理由。
生少給付低 兒科醫師面臨招聘困境
招募冷、健保給付偏低,期盼健保應給予特殊給付設計,建立兒科小總額,以20萬名新生兒計算給付,作為保障兒科醫療支出門檻。對此健保署表示,正在檢視各科別支付情形,會視需求進一步討論,同時還要公部門協調完成「區域聯防」,各醫院橫向合作。
在過去每年新生兒有四、五十萬人時,每間醫院都有小兒科,如今人數砍半,孩子有問題,家長多會帶往大醫院醫治,最直接影響到中小型醫院的兒科醫師薪酬、資源不集中,人力無法有效運用。
兒醫難攬才 籲提高健保給付
一般人只會看到醫師賺的多,卻沒人關心他們做的累不累,更別說兒科醫師這份工作是否給與和工作量匹配的報酬,台灣醫療深陷五大皆空,仍有人願意堅守崗位,但若大環境不變,付出的代價,將會是更多醫師被抹去性格的稜角和眼裡的光。
責任編輯/許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