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口腔癌患者胡先生於去年底接受手術,並於今年1月至3月期間接受放射治療,治療所帶來的臉頸部腫脹與張口等限制,讓他在進食與吞嚥時相當不舒服,還好透過專業團隊幫他訂做個人化復健指導,並結合復健科的相關治療,經過大約1個月的時間,將胡先生的不適症狀降到最低。

術後應積極恢復咀嚼吞嚥機能

衛服部主秘張雍敏指出,口腔癌為台灣男性10大常見癌症之一,根據109年癌症登記報告,當年初次診斷為口腔癌人數達8,277人,且主要好發於男性,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8歲,多屬青壯年階段,不但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也是社會的勞動力,長期下來,將會影響勞動力與照護資源,因此,後續咀嚼吞嚥機能復健對於癌症預後、生活品質及重返社會相當重要。

衛服部口腔司副司長賴向華表示,為提供口腔癌病友出院後連續性咀嚼吞嚥功能復健,衛生福利部於南、北各1家醫院辦理「口腔癌個案個人化復健模式發展試辦計畫」,結合醫師及跨專業團隊發展各階段的照護模式,在團隊介入後個案咀嚼吞嚥功能獲得具體的改善,並提供病人及家屬照護支持,後續將逐步推廣、擴大造福病友。

跨專業團隊的共同照護

柳營奇美醫院牙醫部部長蔣維凡說明,因口腔癌患者手術之後,可能因為化療而史口腔組織受破壞,甚至纖維化,導致進食或吞嚥困難,進而造成營養不良,有些人還可能肩頸僵硬。因此,不只需要入復健科的療程,還需要營養、社工等跨專業團隊的共同照護,才能幫助口腔癌患者回歸日常生活。

使用菸品、檳榔是國人口腔癌發生的主要原因,另藥癮個案因其用藥習慣,部分藥物亦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預防口腔癌應把握「拒菸檳、定期篩、早治療」三重點,因此,衛生福利部提醒,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補助1次口腔黏膜檢查,符合資格者只要持健保卡至牙科或耳鼻喉科等特約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服務。

延伸閱讀:
常「吃3食物提神」小心誘發口腔癌! 醫警告:口腔潰瘍超過兩週無法癒合快就醫
味覺改變、嘴張不大當心癌前兆! 牙醫公布口腔癌10大變化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