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歲的上班族梁小姐手部關節出現僵硬疼痛,自行判斷是小病自然就會好,也沒將之放在心上,等到症狀愈來愈嚴重,轉門鎖、擰毛巾手都感覺疼痛,更無法正常打字,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後才去就醫,經檢查確診為自體免疫疾病中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女性
高雄暨屏東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林峻宇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而攻擊自身細胞的疾病,尤其是關節處進而導致發炎產生。症狀通常從手部關節如手指、手腕處開始出現,且多為對稱性的發炎,漸漸蔓延至全身的各個關節。若沒有積極治療,恐導致關節腫痛、損壞,嚴重的話,甚至可能變形、活動度受到限制。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有超過10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好發於中年女性,男女比約為1:3。
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方式除了症狀及病史詢問,還會以抽血、X光、超音波等檢查為輔。抽血可量測患者體內的類風濕因子,指數越高則代表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性越高,而針對腫痛部位,也可以透過超音波檢測滑膜的增生、骨頭破壞侵蝕等狀況,同時能偵測局部血流增加,來辨別該處有無發炎。
藥物控制仍是最重要的一環
林峻宇指出,為了抑制患者自體免疫系統的攻擊,藥物控制仍是最重要的一環。第一線會先以免疫調節劑或免疫抑制劑,來控制體內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以減緩免疫系統對關節部位的攻擊。同時也會配合患者的疼痛情況,使用消炎止痛藥物或短期低劑量類固醇來改善發炎、疼痛等狀況;但若第一線藥物治療使用3到6個月都沒有改善,會進一步評估是否使用生物製劑來治療。
跟傳統藥物比起來,生物製劑的作用較為精確,能針對造成發炎的細胞激素進行中和,藉此抑制發炎,減少疼痛、腫脹,最重要的是能減輕關節破壞,助於恢復患者的關節功能。以前述患者來說,他的血液中的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高達500多 IU/ml,是一般人的數十倍之多,代表著預後不佳的指標。初期先以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數個月,但症狀並未獲得明顯改善,經醫師的評估後使用生物製劑來治療,病情改善許多,關節活動度也明顯變好,不但能正常工作及做家事,類風濕因子數值也逐漸下降。
睡醒時晨間僵硬超過一小時,盡速就醫檢查
林峻宇表示,生物製劑的選擇很多,有口服藥物、皮下注射、靜脈注射等方式,醫師會針對患者發炎情況及身體狀況來評估適合的治療方式。此外,多數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為女性,若有備孕的計畫或是孕期間需治療,目前也有懷孕全期都能使用且無需停藥的藥物能選擇。
最後,林峻宇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最重要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民眾發現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睡醒時晨間僵硬超過一小時,活動30分鐘以上才能緩解,並出現開門鎖、擰毛巾、騎車轉油門...等動作時有困難,且症狀持續兩至三週,就該尋求風濕免疫科的診斷,來評估是否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復發?善用「1分鐘微笑量表」,醫病有效溝通助治療達標
。這種病常要7-10年才確診,老是關節紅腫熱痛、易疲倦,請盡速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