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

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胰臟無法生產足夠的胰島素,或是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所導致。以第二型糖尿病來說,目前主流的看法認為「胰島素抗性」是主要病因,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胰島素由胰臟內分泌細胞分泌,協助將血糖送到全身細胞內運用;但若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鈍化,無法攝取利用血中的葡萄糖,就會讓血糖在血液中漂流累積,形成高血糖,當全身細胞吃不到糖分而處於飢餓狀況,會使糖尿病患者覺得又渴、又吃不飽。

另外,醫界對糖尿病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糖尿病與慢性發炎反應有關,主要是伴隨老化與細胞凋零而出現的炎症反應,而某些情況會使身體調控發炎的能力又下降,例如體重過重。 

什麼是糖尿病前期?

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劉力幗表示,糖尿病前期,又稱為「空腹血糖異常」,是指患者的空腹血糖雖然在正常範圍內未達糖尿病基準,但已經偏高了。「在糖尿病的定義中,空腹血糖重覆量測後若為126mgdl以上,則可確診為糖尿病。如果血糖經常處於100125mgdl之間即為「空腹血糖異常」,這類族群日後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可能較高,也需要定期追蹤。」

血糖控制3指標

空腹血糖:正常人7099mgdl;糖尿病患者80130mgdl
飯後血糖:正常人低於140mgdl;糖尿病患者160 mgdl以下,不能高於180 mgdl
◎糖化血色素:正常人5.5%;糖尿病患者應控制7%以下。

【延伸閱讀】
營養師建議: 6大類食物每天都要吃,但血糖偏高、糖尿病患者,該怎麼選食物呢?
星雲大師晚年糖尿病纏身! 營養師示警:不是少吃甜就沒事,許多人都忽略「1元凶」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