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缺工缺料營建成本增,中小型建商因資金周轉不靈倒閉
  • 工料雙漲已成現在進行式,推案量不如預期,房市嚴重量縮
  • 房市冷清嚴重滯銷,爛尾樓風暴醞釀中,消費者需謹慎小心

今年11月,新北市樹林爆出今年第一起預售屋爛尾樓事件,建商疑似資金周轉不靈,建案宣布停工,公司閃電解散,引發市場恐慌。觀察台灣房地產史上的爛尾樓潮,規模最大的時間點,就落在民國80、90年代,由於建商投資浮濫、財務過度擴張,加上新建案供給量暴增、政府整頓金融體系,使建商大量倒閉,引爆爛尾樓危機,被喻為國內房市「失落的十年」。如今國內又出現爛尾樓,牽動市場敏感神經。

缺工缺料營造成本增 周轉不靈釀倒閉危機

近650坪的建地上,不見工人施工,只見空蕩蕩的地基,以及蓋到一半的地下室的鋼樑骨架;坐落在樹林大型商圈旁的「凱旋大苑」預售案,主打超越台北市豪宅規格,總計103戶,銷售總價上看15億元,2021年開賣沒多久,就全數銷售一空,原本預計在2024年交屋,沒想到在今年的10月28日,就爆出資金周轉不靈,三天過後就閃電宣布公司解散,上百戶的承購戶陷入了不安情緒。

「凱旋大苑」建商「沅臻建設」公司電話已經停話,網站上更是顯示已經永久歇業,僅透過律師事務所發表聲明稿,強調是流動資金不足暫時停工,未來會向信託銀行、建築經理公司等,洽談續建或是退戶事宜。

今年第三季預售屋交易狀況,六都交易總量僅僅7294件,相較去年同期的14492件,幾乎腰斬,台北市僅僅成交223件,年減73.1%,高雄的房市也是冷冷清清,成交量507件,年減71.7%,全國推案量不如預期,使得整體房市嚴重量縮。而房市量縮的主因,包括土地成本過高,以及受到疫情爆發、升息、股市重挫以及全球經濟放緩等利空襲擊,另外,烏俄戰爭也造成全球缺工缺料,營建成本暴增,使得資本不夠雄厚的中小型建商,紛紛爆出資金周轉不靈,釀成了倒閉危機。

工料雙漲房市量縮 憂爛尾樓觸動骨牌效應

我國營造工程物價總指數,從2017年的102.4一路飆升,2021年來到121.72,今年截至10月為止,指數更是攀升到131.08,相較5年前上漲28%,漲幅過大,引爆了爛尾樓危機。消基會房屋委員會委員張欣民表示:「從今年年初以來,不管是人工成本,或是說鋼筋水泥這一部分的價格,都是大幅上漲,會造成建設公司沒有預期到這麼大漲幅的情況之下,會有一點點措手不及。」

工料雙漲已成現在進行式,房屋市場憂心,類似的爛尾樓事件,是否還有未爆彈,將觸動一連串的骨牌效應,對此,專家提出不同看法,;房市趨勢專家李同榮表示:「它還構不了,由下而上的骨牌效應,不會說小建商倒到,影響到大建商倒閉,這種情況,幾乎沒有這種機率出現。」

進一步分析,近幾年大台北地區,也曾爆發爛尾樓事件,包括新北市中和、台北市中山、萬華、大安、中正以及北投,也都出現零星個案,總市值超過上百億元,不過專家強調,近年爛尾樓數量不增反減,民眾無須過度恐慌。

加強稽查和審慎把關 降低爛尾樓發生機率

面對爛尾樓爭議,也有學者認為,危機就是轉機,透過市場機制去蕪存菁,有機會讓我國房市更加健全;除了政府應該加強稽查,專家也認為,在工料雙漲、營建成本暴增的特殊狀況之下,現行的土建融資應該滾動式放寬,18個月的限期開工政策,也應該有所調整,才能夠讓中小型建商的資金能夠靈活運用,避免爛尾樓事件一再重演。

專家認為,對於信譽良好、擔保足夠的建商可以適度放寬,但是對於信譽不良、擔保不足的廠商,銀行端則應該負起連帶的審核責任,在貸款之前審慎把關,才能夠大幅降低爛尾樓發生的機率。

眼看房市持續冷清,房屋嚴重滯銷,加上工料成本仍處於高檔,爛尾樓危機持續醞釀,儘管目前仍屬於零星個案,但是消費者還是得謹慎小心,才能夠避免身陷風暴當中。

台視新聞/陳晏瑋 莊俊浩  責任編輯/蔡彤立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