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兵役史,年滿18歲的男子都會被徵召服役2年。圖/台視新聞
台灣兵役史,年滿18歲的男子都會被徵召服役2年。圖/台視新聞
  • 以「反攻大陸」為主目標,年滿18歲男子就會被徵召2年兵役
  • 台灣宣布解嚴後,部隊總兵力簡併縮編,義務役役期年年縮減
  • 受訓方式及內容遭質疑兵源浪費,只招不練公差時間多於訓練

自從國軍推出4個月軍事訓練役以來,批評與質疑一直存在,尤其這四個月期間,還要扣除週休二日、大專軍訓課時數等,真正服役時間只剩下3個多月,根本無法培養深度專長;回顧台灣兵役史,當時國民政府來台後,社會環境還是以「反攻大陸」為主目標,每位年滿18歲年輕男子,都會被徵召服役2年,還會視不同軍事需求,反復實施軍事訓練,直到45歲才除役。後來歷經冷戰、中美斷交,台灣政經環境也逐漸緩和,扎實的軍事訓練,讓不少人到現在仍記憶猶新。

為反攻大陸實行義務役徵兵 滿45歲才除役

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海峽兩岸進入長期對峙狀態,時任總統蔣中正,希望打造百萬雄師,實現「反攻大陸」目標,首次進行軍隊改革,對所有達到服役年齡的男子,實行義務役徵兵政策;當時兵種區分為常備兵、補充兵及國民兵3種,服役為期2年,但會視國防需要,每年再召回,實施3到6個月的軍事訓練,直到屆滿45歲,才算除役。

1956年開始,便以海、陸、空軍種做區別,除了陸軍同樣服役2年外,其餘都增為3年;而在1967年後,國軍總兵力規模,達到60多萬人,是現在3倍之多,但在資深的陸軍士、官、士兵相繼退役與轉業,缺員嚴重的情形之下,前總統蔣中正便公布行政命令,實施為期一年的臨時召集令,並將部分兵種,列為第一特種兵,也就是所謂的「陸一特」,這些人在兩年役期屆滿後,還得留訓一年。

台灣解嚴後總兵力簡併縮編 役期也年年縮減

1987年,台灣宣布解嚴之後,義務役士兵役期,逐漸從3年縮短為2年;2000年8月替代役上路,第一次實施名額總計5000人,有國考證照資格者優先甄試。2001年,時任總統李登輝決定進行國軍兵力改革,實施第一階段精實案,裁軍8.9萬人,到了第二階段精進案,持續簡併縮編,部隊總兵力剩下27萬人;義務役的役期,更是年年縮減,到了2008年,只需要當兵1年兵,就可以退伍。

出公差時間大於訓練 徵兵只招不練遭質疑

不只役期縮短,就連受訓方式及內容也大不相同,甚至出公差的時間都會大於訓練,多半人力,都用在清潔與打掃上,讓外界開始質疑徵兵的目的在哪裡。軍隊徵兵,只招不練,被認為是兵源浪費;在國家政策轉變之下,2013年更宣布,往後役男只需要接受,四個月的常備兵役軍事訓練。相比以往,原本看重體能的鑑定測驗,現在通不通過,已不再是追求目標,部隊長官更怕的反而是,反而是小兵們在軍隊,出了什麼問題。

當兵,曾經被喻為是大男孩轉男人的重要階段,更具有守衛國土的重要意義,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兵役制度有著不同的演進。無論役期如何增減,若軍方沒有做好妥善的兵力規劃,即使常備軍充足,恐怕也無法成為,作戰時的即戰力。

台視新聞/周怡呈 鐵木鈷昧  責任編輯/蔡彤立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