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黃先生10多年前因肚子硬硬的而就醫檢查,竟確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當下非常慌張,所幸在醫師解釋下,了解目前口服標靶藥物已相當成熟,穩定服用便有機會與疾病共存。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難察覺 確診人數攀升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為血癌的一種,資料顯示,近年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短短4年就成長了1.5倍,且陸續在105年成為我國男性第十大好發癌症、108年上升至第9名。而在血癌當中,又屬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確診人數攀升較為顯著,佔總體血癌患者超過10%。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啟誠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因為基因變異,導致染色體轉位形成費城染色體,進而造成白血球異常增生。好發於40歲至60歲男性,症狀包含疲倦、發燒、貧血、體重減輕和脾臟腫大等;不過,由於初期症狀難以察覺,甚至有半數以上的病人初期容易忽略、延誤治療時機。

標靶藥助5年存活率 疾病緩解率達9成

根據研究顯示,超過6個月以上才治療的患者,5年死亡風險多1成。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補充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分為慢性期、加速期與急性期三個階段,一旦疾病進展至加速期或急性期,恐大幅衝擊存活時間。所幸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趨於成熟,隨著第二代標靶藥物的出現,已大幅提升患者生存率。

根據研究顯示,目前的口服標靶藥物可使疾病緩解率達9成以上、5年存活率約9成,已可與疾病長期共存。持續治療能達到深度治療反應,進而降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疾病惡化風險,也因此持續穩定的治療為重要關鍵。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非絕症 持續穩定治療和平共處

根據研究顯示,不規律用藥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會導致治療效果不佳,且無法達到治療目標,5年死亡率恐增加20%。侯信安強調,雖然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副作用的困擾,包括頭痛、腹瀉、噁心、貧血或水腫等,對生活造成些微不方便,可與醫師反應並討論後續治療策略的調整,同時監控疾病控制情形,大部分的副作用均可得到改善與緩解;但若是任意自行停藥恐使治療狀況變差,導致生存率大幅下降,甚至危及性命,得不償失,提醒病友切勿因副作用造成的不適就任意停藥。

此外,對於那些治療狀況極佳且維持療效夠久的病患,可在醫師的判斷下具有停藥的機會。

【延伸閱讀】
「什麼症狀都沒有」卻罹癌? 「身體6大意想不到警訊」曝:盜汗、皮膚癢上榜
不明原因發小心是罹癌!醫教你判斷「癌症、感染、免疫系統表現」 散熱準則曝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