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篩能迅速找出潛在感染源,但有偽陰性、偽陽性問題。圖:台視新聞
快篩能迅速找出潛在感染源,但有偽陰性、偽陽性問題。圖:台視新聞
  • 抗原快篩是透過檢體中病毒蛋白找出感染者,15分鐘能得知結果,但有偽陰性、偽陽性問題
  • 低風險地區與沒有接觸史、活動史,或症狀的人不建議快篩,造成醫療資源浪費與疫情誤判
  • 盛行率高區域快篩可能產生偽陰性,篩檢站作法是快篩和PCR同時採檢,避免漏網之魚

國內疫情迅速蔓延,當務之急是盡快找出社區中的潛在感染者,政府首度增設社區採檢篩檢站,透過快篩找出疑似個案,迅速圍堵疫情,也開放企業自費快篩。不過快篩可能產生偽陰性、偽陽性問題,按照指揮中心統計,在雙北熱區的快篩陽性確診率,達到七成以上,但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日前曾說,盛行率高的地方,快篩偽陽性機率低,而在盛行率偏低的地區快篩,偽陽性可能高達70%,將導致醫療資源浪費。

增設抗原快篩站 迅速揪出潛在感染源

本土疫情爆發短短半個月,就有超過七千人確診,指揮中心首度增設社區採檢站,各地政府也加緊腳步設立快篩站,台北市更成立機動快篩隊,希望迅速找出隱形感染者阻斷病毒傳播。不過快篩又分為抗體快篩與抗原快篩,抗體快篩主要是檢測體內有沒有病毒感染之後產生的抗體,通常用在疫情後期人員分流,現階段主要使用抗原快篩,透過檢體中的病毒蛋白找出感染者,大約15分鐘就能得知結果,但可能因為病毒量低驗不出來造成偽陰性,相較下傳統PCR核酸檢測,主要是測新冠病毒基因準確度高,但所需的時間也比較長。

傳統PCR檢驗平均得花3到4小時,5月中以來檢驗需求暴增,量能塞車,出現校正回歸個案,醫檢人員透露,PCR程序每在檢體中,加入一次樣品就要按96次,一個樣品共有三種東西,總共就得按288次,相當費時,因此林口長庚醫院增加3倍人力、24小時輪班,並透過全自動化高通量系統加速消化檢驗量。快篩能迅速找出潛在感染源,但有偽陰性、偽陽性問題,以無黨籍台北市議員林亮君的助理來說,明明快篩陰性,後來PCR結果還是陽性確診,同辦公室另一位助理吳崢卻是快篩陽性、PCR呈現陰。對此,快篩敏感度,代表測出真正陽性的機率,敏感度愈高、偽陰性比例愈低,而特異性則代表能測出真正陰性的機率,特異性愈高、偽陽性比例愈低,但實際上不只是這兩項因素,還要看不同地區的疫情盛行率。

地區疫情盛行率低 快篩偽陽性比例高

指揮中心統計,從5月21號到26號的快篩陽性確診率,台北市75%、新北市73%,反觀台中市快篩陽性確診率只有6%,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就曾說,在盛行率偏低的區域快篩偽陽性可能高達七成。指揮中心認為,在低風險地區沒有快篩的必要,另外沒有接觸史、活動史,或症狀的人也不建議快篩,否則恐怕造成醫療資源浪費與疫情誤判,而盛行率高的區域快篩比較可能產生偽陰性,因此目前篩檢站作法是快篩和PCR同時採檢,避免漏網之魚。

根據指揮中心公布快篩處置SOP,當快篩陰性時,還是必須自我健康監測到PCR結果出爐,若PCR呈陽性則視個案狀況,居家或到醫院集中檢疫所隔離治療,若快篩呈現陽性,同樣會先安排隔離,等待PCR核酸檢測結果,陽性確診,就必須隔離治療。醫師提醒,即使快篩結果呈現陰性,在PCR報告出爐之前,都還是不能鬆懈,儘管快篩可能有偽陰性、偽陽性,但在疫情爆發的高風險地區,還是能阻斷一部份傳播鏈,達到一定的防疫效果。

記者/蔡佳珍 周宗霖  責任編輯/陳加欣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