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小晴(化名),從小就是「白白肉肉」,高一入學檢查時身高164.3公分、體重70.5公斤,BMI為 26.12 kg/m2,空腹血糖高達296 mg/dL,經轉介至醫院後確診為第2型糖尿病,目前在兒童內分泌科規律治療中,病情控制良好。
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 增加慢性疾病風險
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醫師表示,愈來愈多研究證實,兒童時期過重與肥胖會增加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慢性疾病風險,也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與學習,家長應更重視孩子的體位管理,「小時候胖真的就是胖」。
3大專業評估步驟 免於疾病威脅
依照WHO肥胖盛行率定義計算,我國5至19歲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盛行率,由2015至2018年11.4%,降低至2016至2019年11.2%,與APEC國家相比由第10名降至第11名,在APEC亞洲國家中也由第4名降至第5名。
兒科醫師以「3大專業評估步驟」給予協助。
▸第1步:評估體位及危險因子,內容包含飲食、運動等行為及態度,有無家族或基因之危險因素,並藉由身體檢查了解是否有潛在疾病。
▸第2步:評估是否併發代謝異常,依相關的危險因素,決定是否安排進一步的血液檢查,例如飯前血糖、血脂、肝功能等。
▸第3步:進行階段式治療與轉介。
計算BMI(身體質量指數)是最簡單方便的監測指標,國民健康署特別建置「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可以快速計算並檢定體位。
當BMI超過該年齡層的95百分位以上時,即為肥胖,建議兒童應有量身高體重及計算BMI的習慣,肥胖已是全球性的「疾病」,有體位管理問題的孩子,愈早接受專業治療與定期追蹤,愈能免於疾病的威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孩子長不高跟太胖有關? 長高、轉骨知識一次搞懂
.吃麵比吃飯更容易胖?乾麵、湯麵哪個好? 營養師公布「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