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在中醫是屬於「首風」、「腦風」、「頭風」的範疇,發生原因主要與體質及外受風寒有關,因為頭部「經脈受阻,不通而痛」,經脈是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受到阻塞無法通暢而引發頭痛,或是因為「經脈失養,不榮而痛」,當經脈氣血不足或外部損傷,而失去營養供應時,就會導致頭痛的發生。

中醫師莊可鈞表示,在中醫經典古籍《素問.風論》提到:「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莊可鈞指出,這句話描述了頭痛的常見症狀,以風作為描述,是因為頭痛的病勢快速,而頭痛表現多為頭面多汗、怕風吹,劇烈頭痛到無法忍受,而不可外出。

莊可鈞表示,中醫於頭痛的辨證及治療上,首先會將病因分為外邪所致及內在因素引起的頭痛,外邪所造成原因包含風、寒、濕、熱等,因寒者頭痛時伴惡風寒,因濕者頭痛如裹易感困重,因熱者頭痛而脹;而內在體質因素,則如氣虛、血虛、腎虛、肝陽、痰濁、血瘀等許多不同因素之虧虛或失調,也都會造成各種型式的頭痛。事實上,多數頭痛患者為許多病因合而引發,很少是單一的病因所造成。

中醫在臨床上根據患者體質及疼痛性質,常將頭痛分為6種類型,在頭痛發作時,中醫治療上會以止痛為主要目的,處方內服中藥及配合針灸治療,在緩解期則以調整患者的體質為主,從根本上解決引起頭痛的源頭。

1.風寒侵襲型

風寒侵襲型頭痛通常是由於受涼、淋雨、吹冷氣,或天氣突然轉冷而感冒或風寒邪氣侵入人體所引起,這類頭痛表現為頭部緊痛、疼痛蔓延至後枕及肩頸,同時伴隨著發冷、怕風、流鼻涕、鼻塞、肌肉酸痛等症狀。常用中藥處方有川芎茶調散、九味羌活湯、荊防敗毒散。

2.肝火上炎型

肝火上炎型頭痛是由於情志不暢、肝氣鬱結、肝火亢盛所引起,常見於情緒波動大、精神壓力大的人,頭痛表現通常為頭部抽痛、頭脹眩暈,還會伴隨急躁易怒、面紅目赤、心悸失眠、口乾口苦等症狀。常用中藥處方有龍膽瀉肝湯、天麻鉤藤飲、丹梔逍遙散。

3.痰濕內阻型

痰濕內阻型頭痛是由於脾失健運、濕濁內停、痰濕上蒙清陽所致,這類頭痛常見於肥胖、體虛、飲食不節制的人,頭痛表現為頭部沉重、頭暈,並且伴隨胸悶、胸腹脹滿、噁心、煩悶、舌苔厚膩、嘔吐痰涎、疲累、食慾不振等症狀。常用中藥處方有二陳湯、半夏白朮天麻湯、澤瀉湯、清氣化痰丸。

4.氣血虧虛型

氣血虧虛型頭痛是由於氣血不足,無法上達於頭部,導致頭部缺少滋養所引起的頭痛,這類頭痛常見於體虛、貧血、過度疲勞或長期病後的人,頭痛的表現通常是隱隱作痛、頭暈且纏綿多時、勞則加重,常會伴隨面色蒼白失眠多夢、心慌心悸、疲倦乏力等症狀。常用中藥處方有人參養榮湯、四物湯、歸脾湯、八珍湯、四君子湯。

5.氣滯血瘀型

氣滯血瘀型頭痛是由於氣機阻滯、血行不暢所致,常見於情志抑鬱、氣滯血瘀的人,這類頭痛通常表現為病勢快、疼痛或左或右,頭痛如刺痛,或連及眼、齒,呈陣發性搏動樣跳痛、刺痛、電擊般疼痛,常常伴隨胸脅脹痛或壓迫感、心煩易怒、坐臥不寧、噁心、嘔吐、口苦、厭食等症狀。常用中藥處方有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川芎茶調散、丹參飲、桃紅四物湯。

6.腎虛型

腎虛型頭痛是由於腎精不足,無法上達於頭部所致,常見於體虛、過度疲勞、久病體弱或年長者,頭痛通常表現為頭痛隱隱作痛,合併腰膝酸軟、耳鳴少寐、記憶力下降、精神疲倦等症狀。常用的中藥處方有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右歸丸、左歸丸、杞菊地黃丸。

另外,中醫對頭痛的常見分類上,也有因頭痛的部位不同,其所屬經絡不同而分。莊可鈞舉例,前額屬陽明頭痛,後腦屬太陽頭痛,兩側屬少陽頭痛,巔頂部位屬厥陰頭痛,因其歸經不同,於用藥上常會加入相應的引經藥,或加以調整。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頭痛該看哪一科?家醫科?疼痛科?還是神經科?
·「這5種頭痛」不要拖延!醫嚴厲警告:都是危及徵兆 50歲以後才開始頭痛注意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