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央大學推動登月計畫,耗時21個月,由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帶領6名學生共同研發「深太空輻射探測儀」,將在今年第四季升空,到時會將探測儀送到月球,偵測太空中與月球上的游離輻射環境,是否對人類科技產品造成影響,做為未來發展太空科技產品的重要參考,而這也是台灣首次推動的國際登月計畫。

中大自主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儀」最快今年第四季發射升空。圖/翻攝自中央大學官網

台灣向月球邁進一步!「深太空輻射探測儀」第四季升空

為了迎接我國邁向月球的第一步,中央大學團隊設計月球「登機證」,為的就是要紀念他們自主研發的「深太空輻射探測」,它即將在今年第四季升空飛往月球。

中央大學團隊設計月球「登機證」。圖/台視新聞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王鈺順說明,「深太空輻射探測」會從美國搭著獵鷹9號火箭,從地球發射,經過4個月的飛行之後到月球軌道,最後登陸月球上。

首次挑戰!「深太空輻射探測儀」離開地球軌道執行任務

準備登上月球的這台「深太空輻射探測儀」,體積不大,長寬高為14、14、3.68公分,重量也僅有400公克,大約是半斤茶葉的重量。

深太空輻射探測儀。圖/台視新聞

由於過去我國發射的衛星及各式科學酬載都在約800公里高的太空運作,這次將首次離開地球軌道,在2000公里外執行任務,從地球到月球、繞月及登月為期4個月。

探測儀偵測月球游離輻射環境 對科技產品影響

目的是要了解地球到月球及月球表面的輻射劑量,還有輻射環境對電子產品運作的影響。而繞著月球的太空環境比繞著地球更加嚴苛,所以研發過程也是歷經相當多測試。

提到計畫最困難的地方,中央大學地科學院學士班周宜萱表示,在做熱真空跟輻射測試時,遇到軟體電流、電壓不正常,所以做到第五個版本的原因,就是因為中間測試去排除問題。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張起維說,這個計畫不論是更進一步了解太空環境,或是對於未來衛星任務,甚至派太空人或其他生物體上去,都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資料。

歷史性的一刻,參與研發的學生們也都將名字刻在探測儀電路板的後方,現在就等它成功登月執行任務,替未來人類登月或在月球上生活, 提供更多參考資訊。

參與研發的學生將名字刻在探測儀電路板後方。圖/台視新聞

台北/綜合報導 責任編輯/網路中心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