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普遍人手一機、用眼過度,若再加上糖尿病、紫外線暴露等影響,罹患眼疾的機會大幅提升,尤以黃斑部病變最為常見。臨床上常見的黃斑部病變分為幾個類型,危險因子也各不同,治療前需要請眼科醫師仔細評估,選擇最適合治療方式。而隨著醫藥科技的進展,眼內注射也發展出多種選擇,能夠幫助患者挽救視力、重見光明。

根據統計,110年健保用於眼科治療的費用大約181億元,而其中威脅國人眼睛健康,甚至是造成失明的主因之一就是黃斑部病變,國人最常見的又與黃斑部退化病變(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nAMD )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有關。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部長黃奕修表示,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是黃斑部病變所以引起的,此外,每10位長輩中約有1位的失明,是黃斑部病變所造成的。因此,千萬別把黃斑部病變當成正常的老化現象,如果沒有積極治療,視力就會隨著病程發展而受損或喪失。

黃斑部病變就是水腫或出血

黃奕修說明,黃斑部的位置在視網膜的中心點,是視力、閱讀的重要器官,充滿了許多密集的感光細胞,一旦發生病變,就代表黃斑部水腫或出血,症狀包括視力下降、視物扭曲,例如看到一根筆直的電線杆會變得扭扭曲曲的。

另外,就連色覺也會改變,像是紅色、綠色、藍色或黃色等這些單純的顏色,舉個例子來說,看到紅綠燈只會感覺它在發亮,並不能看出真正的色彩,對色覺感會逐漸喪失;這跟色盲不一樣,黃斑部病變只有對物體中間的顏色無法看清楚,稍微偏一點的部位又能看出真實的顏色,但人類是以中間視覺最為重要,一旦失去中心的視力,失明的機率就會增加。

糖尿病患者是高危險群

黃奕修指出,黃斑部病變最大宗的來源是糖尿病患者,還有老年退化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因為血糖、血壓沒有控制好,還有腎臟疾病的相關,至於退化性黃斑部病變到目前為止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也有一定比例的基因遺傳。另外,生活影響也有一定的關聯性,比如說強光就是一個危險因子,像是長時間在大太陽下工作,又沒有做好紫外線防護,對眼睛的傷害就很大。

由於現代社會人手一機,3C產品的藍光會造成黃斑部病變嗎?黃奕修進一步說明,手機所發出的藍光確實是個危險因子,雖然科學驗證上並沒有很明確的證據,但近年來因為診斷技術進步,也因為使用手機的時間變長,臨床上確實也觀察到黃斑部病變的人數增加了,因此,還需要更進一步研究兩者的關聯性,不過,還是提醒民眾使用手機要適度休息。

眼內注射治療安全性高

由於醫療科技的進步,在治療黃斑部病變上有很大的進展,過去多半是透過雷射來治療,包括低能量、高能量或光動力等,但現在已能確定,雷射治療的效果遠不如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抑制劑來得好,而且眼睛內注射的安全性也很高,患者大可不必擔心。

黃奕修進一步說明,抗血管新生抑制劑不斷研究更新,以雙機轉眼內注射藥物來說,除了能夠抑制血管不正常的增生之外,還能減少視網膜積液、血液的滲漏。與傳統注射藥劑比起來,降低了施打頻率和次數,藥效有機會延長到4個月左右,簡單來說,過去可能3周就得打一次,新的藥劑則4個月打一次即可,降低患者的回診次數和心理負擔。

第一年積極治療是關鍵

黃奕修提醒,黃斑部病變與大家熟知的糖尿病、高血壓一樣,都屬於慢性病且需要終身控制;但與其他慢性病不同的是,黃斑部病變若能在剛確診的第一年積極治療,對於未來第二年、第三年…的治療負擔會有明顯的緩解。也就是說,第一年好好治療、把疾病控制穩定,透過長期的追蹤,就能降低未來注射的次數,以如此的治療模式,患者可以得到最好的視力維持和進步。

黃奕修強調,黃斑部病變的高危險群如糖尿病患者或是有家族史,每天起床時可以將一眼遮住,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來檢測單眼視力狀態,因為有時候雙眼視力好,並不代表單眼就沒問題;或是發現自己的視力下降、飛蚊或色覺改變時,就應該提高警覺,盡速就醫檢查。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黃斑部病變是視力殺手,5種族群是高危險群,這1類工作者罹患機率也很高
每10位長者就有1人有這疾病,快檢視你有沒有看電線桿感覺扭曲、眼前老是霧霧的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