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工程師阿鴻,在學生時代體育課後出現膝蓋水腫、疼痛等症狀,先赴中醫診所推拿、擦藥酒,不但沒有好轉還越來越痛,改掛骨科之後,又轉診到風濕免疫科,才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

初期透過服用消炎止痛藥將疼痛控制住,但家人擔心止痛藥傷肝腎,所以,斷斷續續停止服用,導致病情急速加劇,這也讓他決定配合醫囑積極用藥,先是接受傳統生物製劑,由於是針劑的類型,得跑醫院比較不方便,因此,與主治醫師討論可否使用目前納入健保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希望可以更便利的來治療疾病。

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僵直性脊椎炎(AS, Ankylosing spondylitis)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主要影響脊椎關節,長期發炎容易造成脊椎沾黏與融合,導致活動度變差。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45歲以下的青壯年,男女比例約31,而且大部分患者具有HLA-B27基因,有家族病史的人的發病機率更高。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有高達78萬僵直性脊椎炎人口,常見的症狀包括腰部於晨間僵硬大於30分鐘的時間,背痛會在活動之後減緩,曾經在半夜因為背痛而醒來、交替性的臀部疼痛,以及單邊下肢疼痛等典型症狀。

晨間僵硬、半夜痛醒是典型症狀

典型症狀中的晨間僵硬和半夜痛醒,是許多患者的主訴。蔡長祐指出,這是因為發炎性細胞激素主要在夜間分泌,經過一整晚的醞釀,導致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晨僵與疼痛症狀特別明顯,甚至在天沒亮之前就痛醒。而在早上起床時,抑制發炎激素的腎上腺皮質素開始分泌,尤其在活動一陣子之後,不適感也因此慢慢減退。

許多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跟前述案例阿鴻一樣,將關節疼痛誤認為運動傷害,尤其患者多為男性,常因為忙於工作或學業,病識感也比較低,總是自行購買止痛藥,也因此經常錯過黃金治療時間。有些患者拖了一年以上才正確診斷,甚至還有拖好幾年的患者。

共病症相當多,虹彩炎罹患率高34.4

值得注意的是,僵直性脊椎炎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很容易引發共病,包括虹彩炎比健康者高出34.4倍,乾癬也比平常人高2.94倍,發炎性腸道疾病則比健康者高出9.28倍,骨鬆比一般人高4.3倍;另外,心血管疾病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常罹患的共病症,缺血性心臟病比正常者高2.2倍,高血壓高出1.98倍、糖尿病1.41倍、急性心肌塞1.32倍,以及脂血疾病高出1.26倍。

除了上述的共病症之外,由於患者的脊椎沾黏變形,容易導致駝背的現象,上述案例中的工程師,也因為駝背而縮水2公分,嚴重者甚至可能發生髖關節病變,不但會影響身體的姿勢,就連睡眠品質和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雖然無法根治,但可以控制

臺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周昌德指出,在治療方面,及早確認是首要目標,若出現上述症狀,就應該要積極尋求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協助。蔡長祐也呼籲,若是關節疼痛超過2個星期沒好,或是持續3個月以上有晨僵、背痛,就應該盡快到過敏風濕免疫科檢查與治療,才能及早將疾病恐控制住。

周昌德進一步說明,僵直性脊椎炎雖然無法根治,但卻可以透過藥物控制病情,治療的目標包括,減少疼痛降低發炎指數、保持脊椎活動範圍及功能、預防併發症的發生,以及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當前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

藥物選擇多樣化,關鍵在於規律服用

健保給付的藥物包括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生物製劑,以及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皆有助患者達到止痛降發炎、保持脊椎活動範圍及功能,以及預防併發症等目標。而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有物理治療和心理治療,生活方面則不要抽菸,並養成游泳、有氧運動等習慣,也都有助於控制病情。

周昌德建議,患者確診後應積極就醫,並與主治醫師討論,目前藥物的選擇相當多,請醫師從各方面評估,例如先前已經使用生物製劑但無的患者,或是經常需出差或工作不方便請假來看診的人,甚至是怕痛怕打針的病友……等,都可在醫師評估後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物使用。唯有定期回診持續接受正規的治療,才能控制發炎狀況,就能降低併發症與共病的發生。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下背痛別忍了! 4大特徵看你是不是「僵直性脊椎炎」
起床腰背疼痛恐是「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醫曝「發病徵兆」:年輕男性易罹患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