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新冠疫情大規模爆發後,國內器官捐贈人數減少,但等待移植的人數卻大幅攀升,而在等待移植的器官中,以腎臟需求量最大,光是今年等候人數就高達8千多人,政府在4年前開放非親屬捐贈,但需要兩個家庭媒合,用一腎換一腎,至今共6組登記,卻沒有一組配對成功,也讓專家呼籲,政府對器官捐贈推動需要更加全面,讓部分患者的生命有更多延續契機。

捐贈數與待移植數懸殊 今年換肝可創新高

「105年那時候捐肝的,那時候爸爸是肝硬化,後來變成肝癌。」家住雲林的沈先生,7年前因父親罹患肝癌,決定進行捐肝手術,好在身體恢復良好,假日還能開車載家人到高雄出遊。

親屬活體捐贈,確實快上許多,根據器捐病主中心統計,今年肝臟大愛移植捐贈人數共83人,等待移植人數卻有981人,但如果加上活體移植,其實今年肝臟移植的數量有可能創新高,不過總體來說,國人器官捐贈意願還是呈現下滑趨勢。

肝臟大愛移植。圖/台視新聞

新冠疫情爆發 病患等無肝、腎

2019年器捐人數375人,2020年增加到420人,不過本土COVID-19疫情大規模爆發後,就出現衰退,到了2023年僅剩233人,可是有移植需求的患者卻增長到1萬1千多人,兩者相距更加懸殊。

國人器捐意願下滑。圖/台視新聞

而在等待移植的器官中,以腎臟需求量最大,光是今年等候人數就高達8千多人,政府在4年前開放非親屬器官捐贈,但需要兩個家庭媒合,用「1腎換1腎」,至今共6組登記,媒合率卻掛零,推動難度偏高。

「1腎換1腎」媒合掛零。圖/台視新聞

北醫大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李伯璋表示,肝衰竭病人沒有做肝移植就會死掉,所以家人對移植是很在乎的,而腎沒有換腎還可以洗腎,「我們也不希望說,一直有人發生意外來去救生病的人,問題假如真的發生意外的時候,我們希望他們能夠了解生命能夠延續在另外一個人身上,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概念是要由政府這個層次去推動。」

專家坦言,器官移植是複雜課題,政策、民情都得考慮!

台北/陳酈亭、甘而棣 責任編輯/朱怡玟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