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在台灣乾眼症發生率大約5%,盛行達則為3.3成左右,也就是每3個人的就有1人有乾眼症的困擾,是眼科醫師每天都要處理的眼睛問題。過去主要以60歲以上族群居多,尤其停經後的女性患者居多。但在2007年智慧型手機問世之後,多螢時代來臨,民眾使用3C產品的時間大增,因此年輕人族群罹患乾眼症的人數也逐漸增加,轉變成是一個全年齡層的廣泛性疾病。
危險因子多,發炎導致眼瞼脂質代謝異常
基層醫師協會理事長、眼科醫師潘志勤指出,乾眼症會有包括眼睛乾澀、疲勞與眼皮感覺緊繃或沉重,還有常覺得眼睛癢想去揉眼睛,有異物感、灼熱感、刺痛感等,眼睛還會對光、風砂、煙霧等物質特別敏感,且常有黏稠的分泌物,若有以上症狀,代表可能已經罹患乾眼症,嚴重的話,眼睛會有疼痛感,甚至可能造成視力受損。
年齡老化是乾眼症的第一個危險因子,尤其是60後的停經女性因荷爾蒙變化,在過去是乾眼症患者的主要族群;而住在高緯度地區由於氣候較乾燥,也會增加乾眼症的發生率;再加上現在是個多螢時代,3C產品使用量增加,加重了乾眼症的發生率,也改變了乾眼症患者的分布生態,成為現在乾眼症的多數族群。
環境因素是第二個危險因子。包括戶外強風燥熱的工作環境、空氣汙染、過敏沒有好好治療,造成眼睛局部發炎,導致脂質熔點上升代謝異常,眼瞼板的油變得較為濃稠無法溶解,導致排不出去,最後脂質殘留在瞼板線裡面,惡性循環加重發炎情況。
工作因素則是第三個危險因子。久待冷氣房、專心盯電腦螢幕、長時間專心開車,導致眨眼不足、淚液過度蒸發、淚膜分布不均勻,皆是乾眼症惡化的原因;眼瞼或身體疾病或藥物使用是第四個危險因子,會造成眼瞼閉合不良,眨眼次數減少、淚水分泌不足也會使淚液過度蒸發。
5成患者是缺水、缺油的混合型乾眼症
乾眼症從字面上看來,好似只有眼睛乾澀症狀,其實不然,異常的反覆流眼淚也是乾眼症的重要症狀之一,因此,當眼睛容易疲勞有異物感、發紅、不停流淚、視力模糊以及眼睛腫腫的不適,都應該馬上就醫檢查。
潘志勤進一步說明,乾眼症分為淚水分泌不足的缺水型以及油脂分泌不足的揮發型乾眼症;以缺水型乾眼症來說,通常到了下午開始感覺眼睛乾澀,而缺油型的則是在一早起床時就發現眼睛黏黏的有分泌物,甚至在半夜就會感覺眼睛癢,但眨眨眼睛後又感覺比較舒服,但有超過一半的的人是屬於兩者混合的混合型乾眼症,
因此,要請醫師診斷是哪種類型的乾眼症,現在可以透過干擾儀檢測,可看出眼睛瞼版腺的結構及淚膜有無發生異常,是一種科學驗證方法,能精準的判斷乾眼的類型,進而對症下藥來改善症狀。值得注意的是,乾眼症雖然不是非常嚴重的疾病,但若沒有治療或做好管理,症狀會一直存在、持續困擾並影響生活品質,甚至有些患者因此引發情緒焦慮、憂鬱等狀況。
早發現早治療,並管理風險因子:認知、診斷、分類、治療(管理)
潘志勤進一步說明,由於乾眼症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皆屬於無法根治的慢性疾病,所有疾病的通則都是早發現早治療,並做好管理風險因子的工作,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面對疾病,認知是治療的第一步,民眾要有認知眼睛的不舒服就是生病了,要趕緊就醫、請醫師透過科學儀器診斷是屬於哪種類型的乾眼症,並告知目前的治療方式有哪些選擇。
若被診斷為最多人罹患的缺油又缺水的混合型乾眼症,醫師會開立補油補水的藥水來治療,現在還有脈衝光可選擇,過去多用於美容微整的脈衝光,經過改良探頭和波長之後,亦可使用在乾眼症。
「脈衝光是捷徑」治療油脂分泌不足的揮發型乾眼症,及早運用可挽救眼瞼板體的萎縮。脈衝光熱能較快速溶解阻塞的油脂、疏通瞼板線,改善眼瞼板功能發生障礙的乾眼症、降低發炎狀況和淚膜穩定度,進而將眼睛回復到較好且可控制的狀態,加上做好管理風險的工作,例如增加眨眼次數、減少看螢幕的時間、適時熱敷眼睛讓油酯分泌正常,以及保持眼部清潔、讓眼睛多休息等方式,都對降低乾眼不適症狀有幫助。
早發現早治療,還要做好風險因子的管理
最後,潘志勤提醒,長期的眼睛不適,像是感覺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甚至會不自主的反覆流眼淚等,雖然經過休息之後會好轉,但千萬不能拖,而是應該立即就醫讓醫師診斷是否為乾眼症,現在有多種治療方式可選擇,重點在於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且要多管齊下做好風險因子的管理,才不會讓乾眼症繼續惡化,甚至恐減弱工作能力更衍憂鬱症等的疾病。
「眨眼操」簡單易行,由於現代人實在無法不使用3C產品,因此,建議除了盡量減少使用之外,使用一段時間之後,花個幾分鐘先將眼睛輕閉數秒,接著用力閉緊數秒達到按摩的效果之後,再慢慢睜開並看向遠方;平時也應適時熱敷,可以42〜43℃的熱敷眼罩或蒸氣眼罩敷眼部10〜15分鐘。
【延伸閱讀】
.眼睛乾點人工淚液、熱敷無效?「補救解方」曝 癢、分泌物也都是症狀
.3餐老是在外小心誘發乾眼症!「致病關鍵」曝 多數人都沒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