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常春月刊>

近年台灣運動風氣興盛,很多人瘋路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卻也常發生「犁田(台語:摔車之意)」破皮、血腫瘀青等運動傷害,第一時間該如何正確處置呢?

新光骨科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韓偉指出,運動項目大致區分為重度、中度和輕度等3級,運動越激烈者傷害性就越大。

運動分3越激烈傷害越大

以重度運動來說,像是籃球、橄欖球、足球等,在運動時發生碰撞的機會多,所以,常見肌腱、韌帶斷裂與骨折等運動傷害發生,或是因為搶球、跳下落地等動作,導致膝蓋承受壓力過大,也容易出現十字韌帶斷裂等問題。

中度運動包括網球、跑步、騎自行車等,以網球來說,常見打球的人會發生閃到腰或是肌肉拉傷等傷害;跑步則易出現腳踝韌帶斷裂、腫脹等問題;騎腳踏車的人,就可能因為摔車,造成肩傷或骨折。

至於游泳,以及在健身房使用滑步機、騎固定式腳踏車等,因較不易跌傷或碰撞,就屬於輕度的運動類型。

運動傷害分急性與慢性

就運動傷害本身,視其性質與嚴重程度,也有急性和慢性之分。韓偉說,像是韌帶、鎖骨斷裂等,就屬於急性運動傷害;慢性運動傷害則多半是逐漸累積後形成的傷害,例如網球肘等,也有的是因為過度使用(over use),像是許多人游泳,一游就好幾個小時,或是採用錯誤姿勢等,造成肩膀肌腱發炎。 

運動除了能幫助健身,也得小心可能帶來的傷害,以及後續應如何正確處置。以最常見的血腫瘀青為例,當身體遭受外力撞擊,輕則造成皮下微血管破裂,也就是所謂的「瘀青」,會在皮膚留下「黑但不痛」的印記,對身體並無大礙,放著不管也會自行散掉吸收,慢慢消褪。

瘀青血腫,RICE準則助緩解

比較嚴重的是肌肉裂傷所造成的「血腫」。由於肌肉被許多血管包覆著,當撞擊力道過大時,會導致肌肉裂傷、血管破裂,導致血液持續性且大量的滲出,並形成腫脹。這類傷害可能長達半年之久才會恢復,因此,一定要停止運動,以避免傷勢惡化。

當遇到血腫問題時,醫師強調在事發第1週,應遵照「RICE」準則進行處置:

˙「R」是指「Rest」,也就是休息:急性受傷後應完全的休息。

˙I」是指「Ice」,也就是冰敷:冰敷能減少疼痛、放鬆肌肉與消炎。對於急性受傷者,每天早、中、晚可以多冰敷幾次,只是要小心凍傷,每次以2030分鐘為宜。

˙C」是指「Compress」,也就是壓迫:用彈性繃帶包起,對患部施以壓迫,能避免腫脹。

˙E」是指「Elvation」,也就是抬高:將患部抬高到比心臟還高的位置,以避免重力形成腫脹,如手傷者需將手舉高、腳傷者則建議躺在床上,將腳抬高。

一般而言,肌肉裂傷、骨折等患者,傷後需完全不動,在床上平躺至少1週,恢復期約需23週,而韌帶、肌腱拉傷、腳踝扭傷者,則需停止運動,但不能完全不動,否則可能造成肌肉萎縮。其中,韌帶受傷的預後情形,將視年紀與受傷部位而異,若是傷在腳踝,可以自行恢復,但若是膝蓋部位的前十字韌帶斷裂,則有98%得開刀換新韌帶。

病急亂投醫,恐致嚴重後遺症

韓偉特別提醒,發生運動傷害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斷,醫師會以觸診,或利用X光、核磁共振等工具來確認病因,千萬不要「病急亂投醫」,亂做推拿、放血、「喬骨」等,有可能會使病況更加惡化,甚至導致終生無法復原等嚴重後遺症。

此外,在受傷情形不嚴重時,居家使用藥膏、貼布是可行的,但若23天後仍未改善,就一定要找醫生;有發炎情形,也不要避諱吃消炎止痛藥,先讓發炎降下來,有助於症狀改善。

延伸閱讀:
運動中需要補充什麼?營養師建議喝水,但別等口渴才喝,否則運動後會很疲倦
運動之前可以吃東西嗎?營養師解答:吃2種類食物可降低疲勞感,1張圖教你最佳吃法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