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政府遷台,將松山機場從台北飛行場,更名為台北航空站
  • 軍民合用的松機,早期是元首、達官政要進出台灣第一道國門
  • 國際線撤離以及高鐵通車,松機受衝擊,兩岸直航創翻身機會

台灣第一座機場松山機場,儘管近年持續存在遷移及存廢爭議,但對於台灣航空發展史來說,卻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年國民政府來台後,便把從日治時代就存在的松山機場,從台北飛行場,更名為台北航空站,而由美國將軍陳納德所創辦的民航空運公司CAT,是唯一跟著遷來台的航空公司,在還沒有桃園國際機場前,松山機場就是台灣唯一國門,所有的國家元首、達官政要或是影視明星,都是從松山機場入境台灣。

台灣第一座軍民合用機場 啟用至今已有86年

民航機、軍機、行政專機,在跑道上不斷交錯起飛、降落,這是身為軍民合用機場,松山機場的一大特徵,它是臺灣第一座機場,1936年啟用至今,已有86個年頭。但時光倒轉到1936年日治時代,當時的機場名為台北飛行場,是個只有一層樓高、一個候機室,跑道僅短短1000公尺的小機場;僅一層樓高的航空站,是國民政府遷來台後,將松山機場轉為國際與國內線共用機場的第一個建設,隨著美援的支持,才逐漸把航廈美化挑高,跑道重建延長。

由美國將軍陳納德所創辦的民航空運公司CAT,它是唯一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航空公司,也是第一家在機尾,印有中華民國國旗的台灣國際航空公司。螺旋槳機型,是CAT最早服務於台灣的民航機種,直至民國47年,才引進新型客機,並在機首加上金龍圖紋,取名翠華號,濃厚的中國風,謂為一大特色。而就在它服役3年後,CAT又引進了新型噴射機,超級翠華號,讓台灣正式進入噴射時代,首航典禮上,總統夫人蔣宋美齡,也蒞臨現場剪綵,見證這個歷史時刻。

早期出國不普及 松機為接待貴賓的重要國門

在出國還不普及的年代,能進入松山機場搭飛機,可是舉家大事;而身為軍民合用的首都機場,更是外國元首來台,進出的第一道國門,唯一一位曾在任內踏上台灣領土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就是從松山機場入境接受盛大的軍禮歡迎。除了元首、達官政要,文學家林語堂、當代藝術家張大千,也都是從松山機場踏入台灣土地,影視明星凌波來台時,更把松山機場擠到水洩不通。

隨著入境旅客越來越多,特別在民國59年,中華航空開啟中美航線,為台灣民航史立下新的里程碑後,松機再度開始向外擴建,周邊本是一片綠地的機場,大變身,航廈前的超大噴水池,更是大家接機、送機的必拍景點。

撤國際線高鐵通車衝擊 兩岸直航創翻身機會

不過,這樣的松山機場,卻在民國68年,桃園中正國際機場的啟用下,面臨第一次大打擊。當時松機裡的國際航線,一夕全搬離,偌大機場只剩國內航空撐場,閒置的第二航廈,還為此一度轉型做展覽館,直至民國76年,在天空開放政策下,國內民航有如雨後春筍,加上經濟起飛,坐飛機不再是奢求,逢年過節時,國內航班還常常一票難求,民國86年的搭機人潮,更來到1500多萬人次,創下機場啟用後的最大量。

但至此之後,卻又隨著中山高速公路的便利性,桃機大園空難的衝擊,航空乘載率每況愈下,高鐵的通車,讓松機過往好光景,再度受到衝擊。不敵高鐵開通,國內航線陸續收攤,這是它啟用以來,最消沉的一刻,空蕩蕩的機場,沒人光顧的商店,營運壓力壓的松機難以喘氣,時任總統馬英九的兩岸包機直航,給了台灣第一座機場,一次谷底翻身的機會。

松山機場國際航線重新啟用,也促成了日後直飛日本羽田機場、韓國金浦機場的開通,松機大補血,讓台北天空直至今日,再次變得熱鬧,儘管旅客人次難再回到當年的風光,首都機場的存廢,也飽受各種意見正反交鋒,但無論外界聲音多吵雜,至今仍堅守崗位,佇立在台北街頭,為旅客提供便捷服務。

台視新聞/陳詩雨 陳世忠  責任編輯/蔡彤立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