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通報111例的「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例。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伊拉克通報111例的「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例。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人類與新冠疫情持續奮戰,但最近除了冒出猴痘,現在又有另一種病毒蠢蠢欲動。伊拉克通報111例「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例,19人死亡,染疫規模在當地前所未見。患者會出現發燒跟流鼻血等症狀,甚至引發內出血跟內臟衰竭,最嚴重恐出血致死,死亡率達40%,而且沒有疫苗可預防。不過WHO觀察,在衛生跟醫療條件改善下,死亡率有下滑趨勢。

患者發燒流鼻血 死亡率40%無疫苗預防

伊拉克出現111例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例,已釀成19人死亡,是這種疾病在當地現蹤43年來,前所未見的染疫規模,病例集中在伊拉克南部的貧窮農耕地區。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簡稱CCHF)是由蜱蟲作為媒介,患者除了被直接叮咬,也可能是蜱蟲叮咬牛羊後,在屠宰過程中患者接觸到病毒,或直接吃下肚而染疫,會出現發燒、上吐下瀉跟流鼻血,重症更會引發內出血跟內臟衰竭,最終出血致死,死亡率高達40%,而且沒有疫苗可防。

此外,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發病速度相當快,恐造成嚴重的內外出血,尤其是從鼻腔出血,因此得到鼻血熱的稱呼。

圖/台視新聞製表

非洲、亞洲、中東、巴爾幹半島 皆出現案例

WHO認為這波出血熱疫情爆發,可能因為前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導致替牲畜噴灑殺蟲劑的工作停擺,孳生病蟲,在非洲、亞洲、中東跟巴爾幹半島都有病例。不過隨著殺蟲作業恢復,住院治療也獲改善,死亡率有下滑趨勢,病例也侷限少數地區,目前不必太擔心。

國際中心/劉人豪 編撰 責任編輯/陳耿閔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