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尼戴普(左)、安柏赫德(右)在法庭上演「心理」大戰。圖/翻攝自AP Direct
強尼戴普(左)、安柏赫德(右)在法庭上演「心理」大戰。圖/翻攝自AP Direct


美國影星強尼戴普(Johnny Depp)不滿前妻安柏赫德(Amber Heard)在媒體上影射遭到家暴,一狀告上法院,求償5,000萬美元,這場有如八點檔的誹謗官司可說是高潮迭起,除了戴普的團隊提出了許多不利於安柏的證據外,雙方也都各自請來了心理專家,為安柏的精神狀況做出指控與辯護。

美國影星強尼戴普坐上證人席。圖/翻攝自AP Direct

強尼找專家作證 診斷安柏有「邊緣、表演」型人格障礙

強尼戴普的律師團所找來的臨床和法醫心理學家香儂庫瑞(Shannon Curry)分析相關資料後,在證人席上診斷安柏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和「表演型人格障礙」,但這到底代表什麼呢? 

曾心怡心理師:邊緣型人格障礙害怕「被拋棄」

臨床心理師曾心怡指出,「邊緣型人格障礙」多發展在成年早期,這類患者的內在認知、行為、價值觀與社會之間存有落差,導致其做出對自己和他人有害的行為。如庫瑞所說,這類的人的心裡有對「被拋棄」的強烈擔憂,且可能與早年所受到的創傷有關。

曾心怡心理師指出,邊緣型人格障礙害怕「被拋棄」。圖/曾心怡心理師 提供

曾心怡表示,基於被拋棄的擔憂,「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會出現強烈的行為,對於他人的觀感會出現「極度理想化」與「感覺非常卑劣」兩種極端,並在兩端上跳動。有時患者會很快地愛上一個人,但又會因為一些線索,產生自己要被拋棄的感覺,並以「傷人」或是「自傷」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焦慮。

邊緣型人格障礙易與他人關係不穩 陷惡性循環

曾心怡表示,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際關係通常不穩定,「因為你的情緒很強烈,你希望我留下的動作又很強烈,不穩定的狀態會變成惡性循環,患者也會不停『自我複製』與他人的關係。」

主播林益如也認為,這類患者的行為像是「實現自我預言」,不斷預言自己是不被愛的、會被拋棄的,且往這個方向思考、前進,直到自己真的被拋棄為止。

心理師:表演型人格障礙渴求關注

至於「表演型人格障礙」,曾心怡表示在臨床上多稱為「做作型人格障礙」,這類患者一旦沒有被關注,就會感到不適、沒有安全感,所以有些人會利用性相關的挑逗、誇張的打扮、姣好的外貌,或是起伏的情緒,讓別人注意到自己,而這樣的人格障礙,多源自患者的童年經驗與過去被忽略的創傷。

「她有PTSD」 女方團隊專家駁人格障礙說法

對於庫瑞博士的診斷,安柏團隊請來的心理專家唐恩休斯博士(Dr. Dawn Hughes)並不認同,他在證人席上指出,自己診斷安柏罹患創傷症候群(PTSD),而病源就是親密伴侶暴力與童年創傷。但曾心怡認為,兩者的說法在邏輯上其實沒有那麼不同,因為以臨床研究來說,人格疾患在早年受到創傷的比例其實相當高。

休斯博士診斷安柏罹患創傷症候群。圖/翻攝自AP Direct

心理狀態成攻防武器 專家:夫妻互揭黑暗面其實很殘忍

只是心理與人格的診斷,真的適合被當行為的依據,或是在法庭上被公諸於世嗎?曾心怡認為,在法庭上通常只有刑事案件中的精神鑑定需要訴諸心理專家,在這場官司中,當司法機關無從判斷資訊,只能將人格疾患、特質與行為本身做出連結,雙方也把關係中最私密、最切身的心理狀態,當作攻防的武器,其實是非常殘忍的事情。而對心裡醫生或諮商師來說,這一類的作證其實也有道德上的爭議。

大眾愛看名人「家務事」 心理師:先不急著做判斷

不管是強尼戴普與安柏赫德的官司,到之前王力宏與前妻李靚蕾的離婚風暴,對於名人的家務事,民眾似乎特別有興趣,不過在風向萬變的官司事件中,民眾該如何避免情緒、想法,影響自己對事件的判斷,並培養自己的媒體識讀能力呢?

曾心怡建議,民眾在面對新聞事件或是日常生活時,可以將接收到的訊息先放在心裡頭想一下,「維持在一個我聽、我理解的狀態,但未必要急著表達我認同、我相信」,練習不偏頗,在聆聽各方意見後,再依照心裡頭的邏輯進行判斷,才能將資訊進而轉化為自己的態度與聲音。

責任編輯/吳東穎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