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金額看似龐大、人數眾多,但仍有弱勢族群領不到。圖:台視新聞
紓困金額看似龐大、人數眾多,但仍有弱勢族群領不到。圖:台視新聞
  • 政府啟動紓困4.0,社會局發放急難救助金,但紓困弱勢族群仍拿不到
  • 臨時工嘗試申請有勞保或無勞保紓困方案,皆因資格不符合,被拒門外
  • 國外的紓困作法,多以普發現金為主,為了救急,也能達到最高效益

新冠疫情嚴峻,各行各業皆受到影響,行政院啟動紓困4.0方案,紓困人次超過1088萬人,總金額也突破1594億元,看似金額龐大,人數眾多,但社會角落仍存在許多紓困弱勢群,領不到紓困補助,也沒有急難救助金,繁雜的申請程序和附加條款,更讓弱勢族群們大喊「看得到卻領不到」。

政府啟動紓困4.0 仍有弱勢族群拿不到

在三級警戒之下,收入幾乎歸零,即便降級了,臨時工仍然在疫情底下,首當其衝受到影響,就算能夠領到政府紓困,也因為疫情影響時間拖太長,對他們而言,但是幫助不大有幫助,經濟依舊入不敷出,像這樣的個案,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因應疫情,政府啟動的紓困4.0方案,截至8月18日為止,全台紓困人次達到1088萬人,總金額1594億元,此外,根據台北市社會局統計,今年光是1到7月,就發出1.6億元的急難救助金,比起去年一整年的1200萬,足足多出10倍,看起來金額龐大、人數龐大,但社會角落仍存在許多紓困弱勢族群,拿不到紓困補助,也領不到急難救助金。

以打零工維生的黃小姐說,自己是單親家庭,要扛起一家三口的開銷,儘管自身患有紅斑性狼瘡,但為了養家活口,一次兼了3份工作,原本每天打工超過10個小時,但疫情衝擊下,收入瞬間砍半,生活陷入困頓,她表示當時的心情是很很恐慌的,沒有工作就代表沒有收入,經濟壓力接踵而來,也曾試圖申請政府的急難救助,當時先選擇有勞保的方案,因為其中一份兼職有固定雇主,照理說,可以請領1萬元補助,但卻因為去年總收入超過40.8萬元,不符合資格,無法過關,接著她轉往無勞保的紓困,也就是衛福部的急難救助金,但卻因為勞保資格,被拒在外,放眼望去,這麼多紓困管道,卻沒有一個可行,也讓她欲哭無淚。

通盤性檢討紓困政策 審慎思考達最佳效益

面對此情況,專家也坦言,台灣沒有記取第一波疫情的教訓,這種救災式的紓困,治標不治本,加上疫情隨時都可能捲土重來,政府應該通盤性檢討所有政策,救急、救難、紓困、振興,全是不同的政策,也都需要不同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最佳效益,也是台灣目前要學習的,除了台灣採取眾多紓困方案之外,國外的紓困作法,多以現金發放為主,普發現金是為了救急、求效率,反觀台灣,因為講求公平,採取了嚴格複雜的審查措施,要解決打破弱勢族群申請的限制,專家建議,要減少申請的繁複程序。疫情影響下的臨時工,揭開了紓困制度的疏漏,面對遙遙無期的新冠疫情,弱勢族群該何去何從,讓需要的人得到實質幫助,或許是此刻政府,應該審慎思考的議題。

 記者/陳晏瑋 黃鈞豪  責任編輯/陳加欣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