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常春月刊
圖/常春月刊
  • 「悲慟」對於現代人的生理、心理皆會造成實質性的健康影響
  • 已開發國家中的女性,平均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將近是男性的2倍
  • 「你不要難過了」等的話,可能會加強當事者對於自己悲慟的漠視與否定

陪伴多年的毛小孩走了、職場上的好夥伴離職了,熟悉的人事物忽然離我們而去,過往常見的情景已不在,除了錯愕,可能會發現自己的悲傷比想像中還要巨大;那種悄然的悲傷或許表面上不猛烈,但讓我們不知不覺沈浸其中,成為心裡巨大的結,其實悄悄危害著身心健康。

生活突然出現劇變 悲慟影響身心

生活忽逢巨變的人們,常有身體不適、情緒及睡眠品質不佳的困擾,根據家醫科陳采汎醫師臨床經驗觀察發現,這些症狀時常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悲慟」對於現代人的生理、心理皆會造成實質性的健康影響,而女性所受的影響甚至可能更為顯著。

圖/常春月刊

女性傷慟健康風險高 憂鬱症風險增

失去子女恐怕是人生事件中極大的悲慟。根據丹麥團隊透過2萬筆數據發現,失去孩子後的雙親,自然死亡或是疾病、自殺、交通意外的風險都顯著上升;其中,女性的風險更是比男性高出1.4倍,長期死亡風險也比同年齡沒有失去孩子的女性高出3倍,而已開發國家中的女性,平均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將近是男性的2倍。

若推測可能相關的原因,除了性別上社會文化的框架與期待,比如應照顧好家庭、孩子、經濟能力、教育程度的影響之外,女生獨有的生命歷程,例如懷孕、經期,也可能具有相關性。

圖/常春月刊

多元定義「重要他人」 留給自己悲傷的權利

雖然傷慟確實影響著健康,且女性影響更為顯著,但陳采汎提及,面對傷慟,多數人經常沒有意識到它所帶來的健康威脅,或選擇漠視、逃避,甚至可能否定自己悲傷的權利。

圖/常春月刊

允許自己悲傷 走出情緒囹圄第一步

因此,當周遭發生變故時,陳采汎說,各種情緒反應都是可以的,而情緒流動與變化所需要的時間,確實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允許自己的情緒,是重要的第一步,悲傷也沒有既定的形式,去傾聽它的聲音,感受它、與它共處,並願意接受療癒,當願意面對傷慟及傷慟中的自己時,才有走下去的力量。

圖/常春月刊

理解之下同理 悲慟沒有固定形式與時間軸

而非傷慟事件的當事人,若能對於傷慟所帶來的健康威脅有所理解,或對於可能被重大傷慟事件所影響的對象有更彈性的眼光,就可以擁有更貼近的同理。

經常,很多人面對遭逢悲慟的朋友們,不知該如何安慰。而當開始理解,悲慟沒有固定的形式與時間軸,也就不會說出像是「沒什麼大不了」、「你不要難過了」、「趕緊振作起來」等的話,而這些可能會加強當事者對於自己悲慟的漠視與否定。

【延伸閱讀】
「心痛得要死」真的有這病! 醫揭「心碎症候群病因」:喘不過氣要注意
閉眼就有畫面!我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 專家揭「自檢方式」:是忘記or害怕想起?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