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研究登國際,烏賊有相對價值感。圖:台視新聞
清大研究登國際,烏賊有相對價值感。圖:台視新聞
  • 清大實驗發現,烏賊具有相對價值感,還二度登上紐約時報
  • 烏賊可靠後天訓練改變天生偏好;不僅擁有數感,決策還受食慾、經驗影響

台灣清華大學的烏賊實驗登上紐約時報!生科系教授焦傳金透過類似「別急著吃棉花糖」的自制力實驗,發現烏賊其實擁有相對價值感,證實烏賊也會深思熟慮、未雨綢繆,研究成果更獲得紐約時報兩度報導。

訓練具「少即是多」概念 後天改變天生偏好

迅速伸出觸手,蝦子立刻成為囊中物,俗稱花枝的烏賊不只能迅速補捉獵物,其腦神經系統更是無脊椎動物中最發達的,甚至擁有人類1到2歲的智力。清華大學生科系教授焦傳金對烏賊進行了一項類似「別急著吃棉花糖」的自制力實驗,發現烏賊不僅能進行較複雜的數學運算,還具有相對價值感。

一般的烏賊在面對裝著1隻蝦及2隻蝦的透明小盒時,都會選擇2隻蝦子,這是自然界生物普遍的攝食法則「多就是好」。實驗團隊首先給烏賊1隻蝦和0隻蝦兩種選擇,烏賊毫不猶豫選擇1隻蝦子,每當牠選擇1隻蝦時就可以獲得獎勵,得到1隻小蝦,重複訓練6次後,烏賊漸漸有了「少即是多」的概念,當烏賊再面對1隻及2隻蝦的選擇時,反而會選擇1隻蝦,而非明顯比較多的2隻蝦,證實烏賊擁有相對價值感,還能透過學習來改變天生的攝食偏好。

烏賊擁「數感」 決策受食慾、經驗影響 

實際上,2016年焦傳金就發現「烏賊會算數」,能夠分辨數字大小,而且數量愈多需要的計算時間愈久,證實烏賊擁有「數感」;另外,烏賊的決策行為也不全是理性判斷,而是受到食欲及經驗影響,過往經歷會在大腦留下印記,形成「直覺」。清華大學的這項研究成果,最近更登上國際知名期刊,還獲紐約時報兩度報導,成了國際討論的有趣話題。

新竹/徐誌謙、廖翊庭、周鈺庭 責任編輯/林庭樂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