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常春月刊
圖:常春月刊
  • 自律神經失調在身心科稱為焦慮症,焦慮不僅是緊張,包含不安全感、恐懼、恐慌
  • 焦慮與壓力是一體兩面的,長時間無法改善的話,可能演變至憂鬱症

58歲的朱媽媽,女兒因為在香港工作無法回台,加上疫情愈來愈嚴重,一直擔心女兒會不會感染新冠肺炎,焦慮到睡不好,產生心悸、胸悶、胃痛等症狀,至心臟科、腸胃科就診,照超音波檢查都沒問題,卻一直沒有改善。最後在醫師建議下至身心科就診,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黃長治表示,這其實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症狀,服藥一個月後症狀已改善許多,也可安然入睡。

焦慮時刺激交感神經 過度亢奮影響生理

其實自律神經失調在身心科稱為焦慮症,黃長治醫師指出,在更早以前焦慮症是精神官能症的一種,不過容易使患者被貼上標籤,便改稱為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是無法被意識自主控制的,例如心跳、出汗、腸胃蠕動等。人感到焦慮時,會讓腦部的杏仁核活化,進而刺激交感神經亢奮,副交感神經低下,一旦失控時,便會過度刺激,產生許多生理症狀。

腦中血清素分泌不足 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焦慮不僅是緊張,還包含不安全感、恐懼、恐慌。黃長治醫師說明,已有研究證實,腦中血清素分泌不足,遇到事情便容易產生過度的焦慮、壓力。如果是時間短且強度高的焦慮,會引起恐慌症;如果是長期且慢性的焦慮,則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像是心悸、胸悶、胃痛、噁心想吐、肩頸酸痛(頭痛、背痛)、 便秘或拉肚子(大腸激躁)、手抖、眼皮跳動等。

7種人要注意 長期未改善恐致憂鬱症

有7種類型的人為高危險群:(1)個性內向(2)個性急躁(3)完美主義者(4)個性固執(5)責任感重(6)得失心重(7)自信心不足者,都容易對未來的事情感到憂愁。黃長治醫師提到,其實焦慮與壓力是一體兩面的,有適當的焦慮與壓力才能使人成長、更有動力,並非全然不好,只是長時間無法改善的話,便會越來越憂愁,甚至可能演變至憂鬱症。

用藥改善 放慢腳步生活

通常罹患自律神經失調的人都做過很多的努力在改善生活,運動、參加活動、放輕鬆,但有時候還是沒辦法改善,這時候可以考慮尋求醫療的幫助,藉由藥物增加腦中血清素幫助可有效的改善焦慮症狀;但是吃藥之餘還是要養成運動的習慣,黃長治醫師表示,比較建議的運動是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腳踏車都可以提升體力,進而提升抗壓力。生活中可以盡量試著放慢腳步,刻意的走路慢一點、吃飯慢一點、講話速度不要太快。他提醒焦慮當下不要喝有咖啡因的飲料,像咖啡、茶、可樂等,可以喝熱牛奶、熱花茶,或使用精油,有助於焦慮的改善。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流手汗可能不是太緊張! 要求完美、脊椎側彎都須注意
壓力大到失眠?小心自律神經失調! 醫師公布「3大症狀」...你有嗎?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