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蔡女士從事美髮業,日常工作中經常替客人洗頭,長期重複動作令她手腕和拇指長期處於高強度負荷。近來,她發現工作時手腕疼痛劇烈,拇指無法正常出力,儘管曾就診復健科並使用止痛藥,但效果有限,也難以長時間佩戴護腕保護工作。無奈之下,蔡女士決定前往骨科就醫,期盼透過手術徹底改善這一困擾。
長期使用導致病變
經過詳細檢查和X光評估,發現蔡女士的手腕因長期使用導致拇指腕掌關節出現嚴重磨損病變,導致關節在施力時無法穩定,易於脫離軸心。傳統的治療方法常採用較大切口進行關節切除,再以部分手腕肌腱塑形填補空間,但此法雖能緩解疼痛,卻常使手腕缺乏足夠支撐力,活動度受限,且傷口恢復期較長,影響日常工作與生活品質。
台北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周博智指出,他採用新式微創手術技術,僅在手腕開0.5至1公分的極小切口,將滑脫的拇指基部關節精確矯正回其正常軸心。接著,利用可吸收螺釘將關節固定在第二掌骨基部,借助第二掌骨的力量分攤拇指基部的受力,既達到穩定關節的目的,又保留了拇指的靈活度和正常活動範圍。
症狀加劇,應及早就醫
這項微創技術具有諸多優點:病人可於當日手術完成後不需住院,一週後拆線即可開始練習手部活動,恢復快且術後疼痛明顯減輕。周博智提醒,雖然現代手術技術能大幅改善症狀,但生活中仍應注意避免過度使用手腕及拇指,如有輕微不適切勿硬撐,以免病情惡化。對於早期症狀,透過貼紮或護腕輔助並配合止痛藥物,通常可在2到6週內緩解;但若症狀持續加劇,則應及早就醫,以便及時採取進一步治療。
這起成功的微創手術案例不僅消除了蔡女士長期以來的疼痛,也讓她恢復了正常工作機能,重新找回對生活和工作的信心。周博智表示,手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位,正確評估與治療手腕及拇指關節病變,對於維護長期健康和生活品質至關重要。
(記者 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滑鼠手、媽媽手好痛呀!!治療腕隧道症候群1新利器,幫助舒緩疼痛
.扣不到內衣是警訊!「1疾病」常被誤認媽媽手、肌腱發炎 不腫、不痛不等於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