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速食、麵食大行其道,「好好吃頓飯」仍是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臺灣俗諺「呷飯皇帝大」便說明了「吃飯」的重要性。而要好好吃飯,就從認識食米,以及如何煮出好吃的米飯開始吧!
米分3類 口感、料理方式不一樣
一般人最常吃到的米飯,應該是白米。臺灣屬熱帶及亞熱帶氣候型態,雨量豐沛,日照充足,適合水稻栽培,尤其種稻技術卓越,品種眾多,各具特色,品牌、包裝也琳瑯滿目,有知名大廠,更不乏專業小農,不論一家人,或是一個人,都能找到最「速配」的米飯口感。
依米質特性,稻米可分為稉米、秈米及糯米。稉米就是大家熟知的「蓬萊米」,不論煮飯、煮粥或做壽司,吃起來香甜Q彈。秈米則是「在來米」,由於口感較乾,多用於加工米食,如發粿、米苔目等。至於糯米,也分稉糯(圓糥米)、秈糯(長糯米),則用來做粿、包粽子等。
糙米營養高 白米口感好
除了白米,市面也常見胚芽米、發芽米、糙米等種類,究竟和白米有什麼不同?簡單來說,這些食米種類便是稻穀陸續「脫去裝備」的不同模樣。稻穀採收、烘乾後,只經過脫殼,便是糙米,再碾去米糠層,就成了胚芽米,若再碾去胚芽及部分糊粉層,剩下的胚乳,就是一般的白米。卸下「裝備」越多,米食的營養價值也越來越少了。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營養資料庫」顯示,從糙米、胚芽米到白米,每100公克的熱量差異不大,但膳食纖維含量從3.3-4.0公克(糙秈米及糙稉米)、1.5公克(胚芽稉米)、0.6-0.7公克(白米秈米、稉米)逐漸遞減,包括鈣、鎂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E、B群等營養素也是如此。以每100公克來說,糙米的鈣質含量為11-14毫克(稉米、秈米),白米則為5毫克,養生風潮下,選擇胚芽米、糙米,作為日常米食的人也越來越多。
至於發芽米,則是糙米胚體經過催芽,將糙米中的酵素活化,使胚體萌發出約0.05-0.1公分的芽體,由於發芽過程中,啟動特殊的生化作用,口感及營養更佳。每100公克的發芽稉米,膳食纖維為3.3公克,鈣質則有29毫克。
如何煮出好吃的米飯? 浸泡時間、加多少水藏玄機
雖然大家普遍認知糙米營養價值高,不過糙米口感不若白米軟Q,因此多數家庭仍以白米為主,或是加些糙米一起煮。料理達人莊雅閔說,糙米的浸泡時間需比白米多一倍,如果與白米同煮,比例1:1的話,糙米需提前浸泡,若只佔1/4或1/5 ,與白米一起泡即可。
對於食米的浸泡時間,莊雅閔指出,每個家庭的炊飯器不同,喜愛的米飯口感也不相同,無法一概而論,有些炊飯器本身已設定浸泡、烹煮、悶飯的時間,按下按鈕即可。
她指出,食米離開穀倉大約半年即開始失水,泡米的作用是讓水分重新回到米粒中,在煮飯的過程中均勻受熱,才能煮出Q彈的口感。因此,如果煮的是「新米」,她通常不再浸泡。大家買米時,不妨仔細看包裝標示的碾製日期或幾期作,日期越近越新鮮,食米仍然保持濃郁的香氣。
若是「舊米」,經過浸泡會更好吃,大約15-20分鐘即可。莊雅閔說,水溫的高低也會影響米粒吸收水份的速度,溫度高速度快、溫度低則速度慢。因此根據季節、室溫的不同,浸米的時間也會受到影響。夏天時頂多泡10分鐘,冬天氣溫低,則延長十多分鐘。此外,不論哪種米,洗米時需輕柔,洗2次即可,不必洗到水變清澈。
而煮飯到底要加多少水,因個人喜好的軟硬度不同,水量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一般包裝上的建議都是1:1.2,但需留意該比例使用的是新米還是舊米。新米含水量充足,因此可稍微少放一點水;舊米則因含水量流失,建議可多加一點水,讓米粒的口感更加飽滿。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本資料由農業部農糧署食農教育士及農民直銷據點地產地消推動計畫提供,資料提供單位: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
延伸閱讀:
·比起吃白飯,糙米飯比較瘦?答案可能跟你認知不同 營養師1張圖解答
·吃白飯、玉米小心罹肝癌!營養師曝「1習慣害的」 高溫加熱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