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早晚溫差大,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氣溫驟變容易導致血管收縮、血壓波動,尤其老年人更容易因此提高急性腦中風的風險。日常生活中,除了穩定控制三高之外,促進血液循環也是降低腦中風風險的重要關鍵。

腦中風與血液循環不良有關 短暫異常可能是警訊

診所王舒民醫師表示,腦中風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腦中風2大類,除了蜘蛛網膜下出血、血管動脈瘤、血管彈性差,因車禍外傷、或動脈瘤破裂,容易併發出血性中風,一般仍以缺血性腦中風居多。缺血性腦中風常見腦梗塞現象,好發於年紀大、血管彈性差、或血液循環不佳,再加上三高,就可能因為腦內血液循環不足、不暢通,形成血管栓塞。

王舒民醫師進一步說明,腦中風與血液循環不良有正相關,當心臟血液無法達到腦部周邊組織,會導致血液無法順利流通的缺氧現象,也可稱為「暫時性腦部血液循環不良」。患者可能發生幾秒鐘的異常,像是話說一半突然頓住、或不只1次拿碗吃飯出現無力而掉落等情況,此時很可能已有血管阻塞問題,建議盡速就醫進一步檢查,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腦中風常見徵兆與高風險群 血壓控制是預防關鍵

一旦發生突發性腦中風的徵兆,例如頭痛、血壓飆高、嘴部歪斜、流口水、肢體單側無力或走路不穩等,必須緊急送醫。一般來說,如果患者沒有剛開過刀,且掌握在發作後黃金3小時內送醫,經醫師評估可施打血栓溶解劑,促進血液流通,有助讓腦部受損區域降至最低,後續恢復狀況較好。

王舒民醫師指出,腦中風高風險族群除了有家族病史,年長者、三高、飲食高油高鹽、缺乏運動、熬夜,都可能是誘發腦中風的因素,即便40、50歲,三高未控制良好,一樣有可能中風。國外研究指出,如果三高控制良好,與沒有三高的同年齡者相較,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差並不多。

預防腦中風,血壓的穩定也不容輕忽。王舒民醫師解釋,血壓長期偏高對於血管壁破壞及發炎反應有很大影響,天氣變冷可能血壓突然上升,根據2022年中華民國心臟醫學會將血壓標準訂為收縮壓130/舒張壓80,居家可採取「722守則」定期測量血壓:1週量測7天,每天早晚起床後及睡前各1次,每次連續量2次、取平均值。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老年人,臨床上也發現愈來愈多年輕人有血壓高的問題,如果發現血壓多數都超過130/80 mmHg,建議諮詢醫師,若只是略高,初期可以透過飲食少油少鹽、多運動著手改善;假設血壓超過140/90 mmHg,會建議服藥控制,常見患者擔心服藥一輩子,若搭配生活與行為調整,是有逐漸減藥,最後甚至停藥的可能。

預防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 日常保健這樣做

秋冬清晨低溫時常是心血管疾病和腦中風發作的時間點,王舒民醫師提醒,睡前可喝1杯水,若易頻尿,影響睡眠品質,或可於晨起時飲用,都有助血液通暢。尤其老年人約早上8點出門運動即可,並記得戴帽子、圍巾和手套做好保暖措施。飲食應少油、少鹽、少糖,避免血管品質變差,養成良好運動習慣、規律生活作息和適時舒壓,方能達到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保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醫示警「這3個字」說不清楚恐是腦中風! 做到6件事有機會逆轉
·突出現「6症狀」恐是小中風徵兆!頭暈、耳鳴注意 醫曝:24小時內會完全恢復正常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