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衛學院研究發現,台灣結腸、直腸癌的發生率,跟「世代效應」有關係!在1980年代出生的「七年級生」,罹癌風險最高,學者分析,這主要跟台灣飲食西化程度,在1980年代達到高峰有關,而八年級生雖然罹癌風險趨緩,但還是有可能止跌反彈,衛福部將增加預算,擴大大腸癌篩檢對象年齡到45歲。
飲食西化1980年代達高峰 學者:隨時會止跌反彈
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炸雞、薯條、碳酸飲料,台灣人飲食逐漸西化,台大公衛學院研究發現,台灣結腸、直腸癌發生率其實有「世代效應」,特別是1980年代出生的「七年級生」,罹癌風險最高。
研究發現,台灣結腸、直腸癌發生率,其實早在1920年代就開始攀升,在1980年代達到罹癌最高點,後續罹癌風險雖然上升,但趨勢趨緩,如果以性別分析,女性在1980年代之後,罹癌風險下降,不過男性則是持續上升,而1990年出生世代,雖然還沒看到罹癌風險上升,但還是得注意隨時會止跌反彈。
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消化內科醫師陳昶宇表示,1980年代飲食開始西化,也造成大腸癌、大腸息肉這個危險因子的提升,八年級生那一代可能只是年紀還沒到,但比例應該是很難往下掉。
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則說,台灣人的體質就是容易罹患大腸癌,最近三年做了約一萬例的大腸鏡,統計發現50歲以下的息肉罹患率高達30%,越來越多年輕人有大腸息肉,也有可能從大腸息肉演變成大腸癌,統計上男性的大腸癌發生率高於女性,比較多是因為男性有抽菸問題。
大腸癌篩檢年齡下修到45歲 估10年可少1800例
研究團隊也用模型推估,如果台灣能在2025年把篩檢年齡下修到45歲,到了2035年,就能減少1806人罹患結腸、直腸癌,衛福部也將增加預算,把大腸癌篩檢年齡降到45歲,降低罹癌風險。
台北/魏于恬、陳建國 責任編輯/林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