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的統計發現,每10個人就會有1人罹患足底筋膜炎,目前台灣並沒有正式統計,但依據各醫院骨科及復健科門診發現,國內罹患足底筋膜炎的人口有增加的趨勢,而且年齡層也越來越年輕化。
足底筋膜是一片扇形的筋膜組織,從足部的跟骨延伸至腳趾骨的跟部,分布的位置在腳掌內,介於淺層的脂肪墊及深層的骨骼、肌肉之間,功能如同「人體的避震系統」。
足底筋膜是足弓最重要的支撐,也是構成足弓的主要元素,每一步踩下去時,都會需要足底筋膜撐住向下的力量及反作用力,因此,足底筋膜可說是任重而道遠。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張益維比喻,足底筋膜好比是一艘船上的纜繩,撐住船體避免移位,可以緊緊牢固住腳的骨骼,在行走過程中吸收反作用力,才會比較容易施力,並且不用過度費力。
9成腳底痛,足底筋膜炎引起
雖然足底筋膜的結構強韌,能夠承受來自全身的重量,並且可以平均分散,但是,卻不如肌肉般的有彈性,一旦過度使用了,就容易造成發炎。
足底筋膜炎是導致腳底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張益維指出,根據臨床觀察發現,因為足底疼痛求診的患者中,高達9成以上都是足底筋膜炎所引起,尤其好發於中年人。
「早上起床,腳著地就痛得受不了!」這是大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痛苦經驗,這種有如針扎般的刺痛感,可能發生在腳尖或是腳跟,忍痛走路一會兒,疼痛感逐漸消失,休息一會兒再走,疼痛感又會再出現,周而復始、非常擾人,走起路來「步步驚心」。
疼痛指數可達8級
根據臨床資料統計,雙腳都發生足底筋膜炎的患者約1/3,單側的則占了2/3,不過,不少患者為漸進式,初期病灶只有單腳疼痛,當身體重量壓在另一隻腳的時候,產生「代償作用」,等到疾病後期,雙腳都可能會發生足底筋膜炎。
張益維形容,足底筋膜炎的典型症狀,就是「久不動,動起來會痛,動一動,會稍微改善,休息後再動,又會痛」,最常見的症狀是「踏地痛」,少數患者可能發生「久站痛」,疼痛指數可達6~8分(10分為最痛),連平常走路都沒辦法,嚴重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品質,不少患者經常抱怨無法走遠,也無法與家人朋友出外旅遊,社交生活受到極大影響。
足底筋膜炎的發生高峰期在40、50歲,男女比例相當,主因是隨著年齡而增加,足部的肌肉退化,而這年齡層的人活動力還不錯,但是,足底的肌力已經下降,足底筋膜負擔相對增加。
等到進入70、80歲老年以後,隨著活動力變的更差,足底筋膜炎的發生率也逐漸下降,雖然很少發生在20、30歲年輕人,不過,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
3大原因,病患年輕化
足底筋膜發炎的發生原因眾多,可能是久走、久站,也可能是短時間大量運動;另外,肥胖、足部結構異常,例如:扁平足、高足弓、長短腳、阿基里斯腱過緊、拇趾外翻等,都是危險因子。
原因1:久走、久站的職業
雙腳行走時,承受身體重量約1.5倍,跑步時增加到2~3倍,跳躍時甚至加重為4~4.5倍。需要長時間站立、走動,每天超過8小時以上的職業,例如:百貨銷售人員、美容美髮人員、餐廳服務員、工廠作業員、軍人、老師、田徑選手、跳遠選手。
原因2:愛穿高跟鞋
愛美的女性經常穿高跟鞋,身體重心往前移,腳掌承受的壓力過大,足底筋膜被過度拉扯,容易引起發炎。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高跟鞋的高度越高,足部壓力越大,5公分的高跟鞋,足部壓力比平底鞋增加57%,而鞋跟增高至7.5公分時,足部壓力更增加76%。
原因3:路跑活動盛行
足底筋膜炎又稱為「跑者足」(jogger's heel),是指在短時間內大量增加運動量,過度使用足底筋膜容易受傷、發炎,就可能產生足底筋膜發炎的運動傷害。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晨起踏出第一步腳好痛,6招跟著做,不怕足底筋膜炎,但要先減肥
·起床踩地腳底板痛恐得足底筋膜炎! 醫授「居家4招舒緩」:冰敷也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