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多名患者體內檢驗出米酵菌酸,有專家坦言,只有唐菖蒲柏克氏菌,當中的椰毒病原型,簡稱椰毒病原菌,才會產生米酵菌酸。但這種椰毒病原菌是國內第一次現蹤,過去都沒有檢驗到的紀錄,究竟從何而來?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認為,元凶是進口澱粉,跟米無關。
遭椰毒菌汙染? 粿條主原料進口澱粉加工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持續延燒,關鍵的米酵菌酸究竟從何而來。彰化縣衛生局長,同時是流行病學博士葉彥伯指出,元凶可能是進口澱粉,跟台灣米無關,不要再讓無辜的台灣米替進口澱粉揹黑鍋。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對此也說,「當然有可能,但在什麼地方汙染的,這個當然沒有辦法去斷言。」
彰化縣衛生局也提供資料表示,粿條也就是粄條,成分包含玉米澱粉、樹薯澱粉、水和沙拉油等,而主原料則是由進口澱粉加工做成。
台灣首見 進口澱粉遭椰毒菌汙染後來台?
根據專家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種類多,但只有椰毒病原型才會產生米酵菌酸,而國內從未檢驗出這種椰毒病原菌,葉彥伯分析國外資料,椰毒病原菌在土壤會透過空氣散播,汙染了作為澱粉加工的玉米、穀類等,因此間接汙染了澱粉。
毒素從國外飄洋過海? 薛瑞元:可能性低
但究竟有沒有這種可能,其他專家這樣看。農試所研究員兼主任秘書謝廷芳指出,「全世界在講椰毒病原型這個菌株,(從)食材發酵過程當中,被這個菌感染,完全沒有任何報告,在台灣是有這個菌。」
衛福部長薛瑞元認為,「一個毒素飄洋過海來的話,應該比較不太可能。」
寶林案單一餐廳、單一時段 陳揆:別太擔心
椰毒病原菌產生的米酵菌酸,如何汙染食材,還有待證實。至於米酵菌酸是否可能入侵台灣的食物鏈?行政院長陳建仁請民眾放心,「到目前為止,米酵菌酸的情況,都是限制在單一家餐廳的單一個時段所受到的暴露,所以民眾不用太擔心,這屬於個案的情況。」
整起事件到底是人為疏失,還是食材在境外就遭到汙染,還有待相關單位釐清。
台北/楊祥瑜、葉凌帆 責任編輯/朱怡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