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子化影響,兒科與婦產科醫師人才斷層藏隱憂
  • 兒科專業人才短缺,重症兒童恐面臨生病沒人醫
  • 兒醫面臨龐大經營壓力,改善健保制度勢在必行

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峻,衝擊到了國內的醫療體系,兒科、婦產科「錢景」不再,導致人力大量流失,以兒科專科醫師為例,2024年報考人數創下11年來新低,就連龍頭臺大醫院,也必須招考3次才招滿。專家憂心,5到10年之間,我國的婦科、兒科可能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未來兒童如果生重病,恐怕得要出國看醫生;孕婦要生產,恐怕得引進東南亞醫師,幫忙接生。

少子化衝擊 兒醫招生率創11年新低

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擔任兒科醫師超過40個年頭,開業多年,挺過無數流感、疫情等等考驗,身經百戰的他,面對少子化衝擊,依舊大喊吃不消。他表示,以前的小兒科是真的很好,因為疾病多,沒有什麼預防針,所以門庭若市,現在有時候是門可羅雀。究竟少子化問題有多嚴重,攤開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出生人數僅僅13.5萬,死亡人數則有20.5萬,台灣已經連續4年出生人數低於死亡人數,而且兩者差距逐年擴大。進一步分析,過去每逢虎年,出生人口都是偏低,像是1998年以及2010年,新生兒人數都來到低點,但是隔年兔年,出生人數就會明顯回升,一直到了龍年來到高點,假如按照往例,2023年新生的兔寶寶,應該要比前一年的虎寶寶來得更多,但沒想到,2023年卻不升反降,出生人口下滑到了13萬5571人,專家憂心,2024年迎接龍年,新生兒人數恐怕不太樂觀。

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峻,新生兒人數下降,也連帶影響醫學院畢業生投入兒科以及婦產科的意願,根據統計,近10年兒科住院醫師招收率逐年下滑,2014年到2020年間,招生率仍然維持在93%到100%,但是2021年跌到了78%,2023年招收率僅剩73.07%,創下了11年來新低紀錄,就連龍頭臺大醫院,也必須面臨招考3次才能夠招足的窘境。從過去的擠破頭,到如今的招收不足,年輕醫師不願投入兒科以及婦產科,使得現職醫師平均年齡越來越高,出現了高齡危機,臺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建霈表示,婦產科醫師的平均執業年齡大概是57歲,57歲在一般行業來講都快退休了,平均在57歲,可以想到超過60歲、65歲的比例其實相當地高。

新生兒銳減 產科診所營運入不敷出

不只如此,專家也憂心,新生兒人數不斷下降,導致了產房營運入不敷出,婦產科診所已經陸續出現倒閉潮,假如這樣的狀況持續下去,專家憂心,兒科專業人才短缺,恐怕再過10年,台灣重症兒童就會面臨有病沒人醫的窘境,到時候恐怕只能夠出國就醫,而孕婦生子也必須引進外國醫師,醫病通溝將是一大挑戰。

臺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建霈表示,假如做產科的人越來越少,那就真的會不夠,不夠的時候怎麼辦,就像台灣現在很多不只是醫師有可能引進外國,我們很多家庭照顧的都需要找外籍移工,那為什麼,就是本籍移工太少、不好找,或者相對費用比較貴,所以就會有這樣的現象,如果將來到醫院,都必須要講英文,你的英文又不見得能夠充分地表達你的想法,那怎麼辦,所以真的是個滿大的問題。

四大科卻四大皆空 醫療量能藏危機

資深兒科醫師林應然感慨地表示,過去內科、外科、小兒科以及婦產科,幾乎是所有醫學院畢業生的首選,堪稱台灣的四大科,沒想到如今的四大科卻淪為四大皆空,公共衛生的改善,疾病減少了;少子化,小孩子減少了,那兒科看的病就少了、病人數也少、疾病類別也少,自然就衰落,再加上看病那麼繁複,健保給付一樣,那何必要選兒科。

兒科診所面臨經營壓力,第一線醫師分析,兒科從問診到打針都需要護士協助,人力成本高,健保給付卻沒有比較多,加上兒科幾乎沒有自費項目,難以提高收入,以一般健保給付的診察費,大約有三分之二都會回到醫院端,真正給到醫生身上的費用,只剩下三分之一,如果再加上少子化影響,從時間以及人力成本換算,兒科醫師收入明顯偏低,改善健保制度問題,勢在必行。

專家呼籲,除了獎勵生育、增加新生兒人數,健保給付制度的健全,才有機會吸引年輕醫師,增加誘因。少子化浪潮席捲全台,新生兒人數銳減,衝擊到了兒科以及婦產科的人力流失,專家示警,未來醫療量能崩潰,恐怕才是真正的國安危機。

台視新聞/陳晏瑋 鐵木鈷昧  責任編輯/朱紫筠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