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政純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顯示,全球有超過3億人飽受憂鬱症影響,這顯示了在當前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心理健康問題正悄悄侵蝕著現代人!而在台灣,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約有8.9%的民眾有憂鬱症,大約是204萬人,其中重度憂鬱症占5.2%,大約有125萬人;但仍有許多人因為缺乏病識感,而未及時就醫治療,恐怕會對生活、工作和家庭產生重大負面影響。

3因素讓女性較易憂鬱

從性別上來看,根據美國流行病學統計發現,每5個女性就有1人在一生中,會有一次的憂鬱症發作,女性終身盛行率約在10~25%,男性則比較低,大約是5~12%,女性為男性的2倍左右,男女會有這樣的區別,可能與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因素有關。

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國防醫學院臨床教授、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大腦中有個主管負面情緒、焦慮和憂鬱的杏仁核,由於古代男性祖先在外打獵、冒險犯難,就把杏仁核訓練得較有效率、體積也比較大,女性在此方面相對較弱。

另外,女性比起男性,相對比較重感情、情緒導向;至於環境因素方面,女性要扮演的角色很多,一輩子會經過如懷孕、生產和更年期等階段,人生中也有如華人社會中婆媳、姑嫂等問題等,這些都容易讓女性較易產生情緒障礙。

銀髮族、青春期是2大高風險群

從年齡部分來看,65歲以上有8.4%為重度憂鬱,算是大宗,主要是因為年紀大病痛多,包括關節炎、高血壓和糖尿病等,一身都是病的情況下,生理影響心理,心情就會不開朗;再者,周遭的壞消息比好事來得多,親朋好友一個個離世,這些都容易造成感傷;有些老年人則會覺得人生經驗很多,什麼都經歷過了、活夠了,甚至感覺累了,若再加上過去生活沒有成就感,就很容易導致憂鬱症。

楊聰財指出,近年來,比較受到關注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15~25歲這個年齡層,有6.8%的重度憂鬱,估計憂鬱人口達百萬人之多。推測可能與網路發達有關,像是按讚症候群、科技進步快速的關係等,導致青春期孩子罹患憂鬱症有增加的趨勢,進一步讓自殺人數也跟著攀升。

有這麼多的憂鬱症人口,但實際就醫者卻不到3成,主要是因為缺乏疾病認識以及受到社會觀念與文化的影響,導致罹病而不自知,其實,只要好好的治療,80%憂鬱症是可以被治癒的。

心靈的重感冒 9症狀有5個即確診

楊聰財進一步說明,憂鬱症就像是心靈的重感冒,是一種情緒障礙,常見有9個症狀,分為4個面向,最經典的包括心情低落、沮喪,做任何事提不起精神;生理部分則有入睡困難、容易醒來或整夜作夢等睡眠障礙,還有食慾下降、體重減輕或暴飲暴食、體重增加;精神方面則無精打采、疲倦、恍神或呆滯;思考方面則覺得活著沒有價值感、負面情緒、罪惡感,或是總覺得對不起同學、同事或家人,嚴重的還會有輕生念頭,甚至因無助、無望而萌生自殺企圖,因而導致自殺悲劇。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臨床9大症狀包括情緒低落、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體重下降或上升、嗜睡或失眠、精神運動遲滯、容易疲倦或失去活力、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以及經常想到死亡。如同時出現上述症狀5項以上,時間持續2周以上,即可診斷為憂鬱症。

憂鬱之外,有些人還會夾雜著焦慮情緒,連帶影響人際關係,比如說退縮、恐懼與人社交、接觸,導致無法上學、上班或做家事,甚至很容易動不動就哭泣,種種負面情緒可能對生活造成影響,進而降低日常功能和生活品質,並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如何區分憂鬱症和心情不好?

生活中不如意十常八九,心情不好、情緒低落是人之常情,例如名落孫山、被警察開罰單,都可能不開心、心情鬱卒,但應該不會嚴重到影響睡眠,也不會過度影響像是學生功能、職員功能或家庭主婦功能等,同時不會干擾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更不可能嚴重到不想活了。憂鬱症和心情不好僅是一線之隔,是否罹患憂鬱症,可從人際關係、生理、功能和思考等4個層面來做判斷。

憂鬱症會增加失智風險嗎?

憂鬱症和失智症確實有相關,至於哪個是因、哪個是果,目前很難判定。有研究推論,憂鬱症患者體內會分泌一種破壞性激素可體松,可體松會干擾腦部的海馬迴,導致記憶和腦力減退,進而發生失智症;反過來,失智症患者在前期時,腦部呈現發炎狀態,再加上有三高疾病,而生理會影響心理,心情就會不開朗,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兩者確實存在高度相關,並且互為影響。

楊聰財提醒,需要注意的是,憂鬱症並不是失智症的唯一風險因素,失智症通常是多種因素的結果,包括基因、生活方式、健康狀況和環境等。因此,雖然憂鬱症可能與失智症風險增加有關,但這並不是唯一的因素,也不是所有患有憂鬱症的人都會發展成失智症。

初步透過臨床會談評估

目前多是透過專科醫師臨床會談評估,評估其情緒狀態、行為和思維模式,可能會使用結構化的問卷或量表,來評估患者的症狀嚴重程度,例如憂鬱症篩檢問卷(PHQ-9)或貝克憂鬱症量表(BDI)等,再加上臨床心理師的心理測驗。

由於會談結果多是患者的主觀描述,有時候可能並不是非常精準,因此,由台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劉益宏率領團隊,以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出智能腦波輔助診斷系統,透過測量腦波來客觀診斷憂鬱症。

楊聰財進一步說明,人類對話、睡覺或思考時,腦部皆呈現出不同波段的活動,舉例來說,憂鬱症患者的大腦前額葉,關於思考、判斷等功能比較下降,藉由腦波測量可以看出此時情緒是否較為低落,可做為臨床上客觀的檢測工具。

AI輔助腦波測量 猶如大腦測謊器

這種由AI輔助的壓力性腦波測量評估系統,藉由測量患者腦波的活動,搭配憂鬱症篩檢問卷量表,兩者來做對比。比如說有些患者腦部活動是不好的,但他主觀是好的,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很多男性屬於這種情緒壓抑型;另一種則是無病呻吟型的患者,主觀意識非常不好,但腦波測下來卻是健康的,必須正確引導這類患者,盡量不放陷在負面狀態中。還有一種人,主觀意識是中度的,腦波評估也是中度,此時,就須注意可能有一些潛在的情緒障礙,得從生理、心理和環境去了解、處理並治癒。

壓力性腦波測量評估系統收集了腦波的大數據,透過機器學習演算法處理腦波信號之後,利用AI演算法進行分析,透過記錄90秒腦波訊號並加以分析,進而提供客觀可量化的壓力評估指標,以及直觀的壓力數據分布圖。能幫助醫師精確診斷之外,也提高患者信任度及服藥的順從性;尤其適合經常感到孤獨的老人家以及A型性格的人。

治療方式多元化,完整療程是關鍵

由於憂鬱症包括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因素,並牽涉到腦中的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和多巴胺,所以,可透過相關藥物來治療,幫助平衡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減輕憂鬱症狀,特別要注意的是,必須要有完整6個月的療程。

此外,憂鬱症的可能性因人而異,有些人習慣負面、災難性思考,或要求完美的A型人格,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讓患者認知是否有個性影響命運和健康,生理、心理互相影響,並做適當的行為調整,才能減輕憂鬱症狀。環境部分像是發生重大天災人禍、意外事件或家庭衝突,親屬的傾聽、陪伴和支持就顯得特別重要,可達到治癒或改善症狀的目的。

憂鬱症可以治癒嗎?

楊聰財表示,透過適當的治療,8成的憂鬱症患者是可以被治癒的,但有些人可能治療時間過短,沒有完整的療程,或者是症狀嚴重的患者,會出現精神異常症狀,例如幻聽、幻覺或妄想等,甚至容易反覆發作,就可能與遺傳性體質或季節有關,這些族群必須當成內分泌失調來治療,就像糖尿病需要終身且長期接受治療。總的來說,透過藥物和心理治療,並搭配環境改善,治癒的效果是最好的。

破解憂鬱症常見3迷思

1、樂觀的人不會得到憂鬱症?

這是個錯誤迷思。樂觀的人並不是無敵鐵金剛,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失落的事,所以也可能會感到憂鬱,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認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因此,樂觀的人也可能因為受到足夠強烈的壓力、創傷或其他負面情緒影響,進而發展成憂鬱症。

2、憂鬱症只是想不開而已,想開一點自然就會好?

這是個錯誤迷思。由於憂鬱症患者的腦部產生變化,導致整個人情緒低落、沮喪,做事提不起精神,還有生理上、思考等的改變,所以,並不是單純的「想不開」而已;甚至對於有自縊念頭的憂鬱症患者,最忌諱的就是叫他「想開一點」,否則會適得其反,恐造成惡性打擊,讓病情更加嚴重。

3、憂鬱症是不想認真做事,用來逃避的藉口?

這是個錯誤迷思。憂鬱症的發生,就像是身體被啟動了一個負面情緒的開關,猶如螺旋般的往下鑽,而且像要停卻停不下來;憂鬱症發作時,就像是引擎熄火,並不是刻意去鑽牛角尖,雖然想要開心一點,但就是開心不起來。由於體內多種內分泌的運作,進而影響到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層面,因此,必須正確認識憂鬱症,並接受完整的治療,才有機會痊癒。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研究:「這5種活動」有效緩解負面情緒! 畫畫上榜
老人鬱症和年輕人不同!揭「老人憂鬱13個症狀」,出現任1個都要小心 莫名痠痛、過度就醫中鏢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