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癮被歸類為慢性病,病患終其一生都必須與藥癮拉鋸
  • 藥癮治療中心是藥癮個案守護者,助病患反轉毒害身心
  • 戒治團隊與社會包容,引導藥癮者遠離戒治與用毒迴圈

人家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但是一旦染上毒癮,想回頭就真的很難。台灣在1998年修正《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將毒品施用者定位為病患,加入治療措施;又在2008年建立了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的機制;2013年將適用對象放寬至二級毒品,身分從「犯人」轉換到「病人」。從醫療角度而言,毒癮被歸類為慢性病,病患是終其一生都必須與藥癮拉鋸,一分一秒也不得鬆懈。

藥癮治療中心 協助病患反轉毒害身心

走進藥癮治療中心,是為了擺脫毒品,踏出的第一步。戒癮治療由個管師全程陪同,他們就像是藥癮個案的守護者,也是介於醫師與病人之間,提升溝通效率,掌握患者即時狀況,最重要的橋梁。主動就診接受醫療戒治的個案,在嘉南療養院占三成,其餘大多是司法轉介而來,這些病患又常因心理準備不足,治療更為困難。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俊宏表示,有的個案,他可能來之前,想要躲過牢獄之災,也沒有想過說,他可能進來治療之後,必須要付出一些時間,跟很多的努力。

檢視台灣毒品問題,根據高檢署發布《2022年國內毒品情勢分析報告》,施用人數為4萬多人,總查緝量將近1萬公斤,是歷年最高,而台灣監獄受刑人中,就有4成與毒品犯罪相關。在起訴判刑前,有觀察勒戒與強制戒治的機會,近年來,更多以「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處分,將病犯送進醫院,簡稱「緩護療」。聯合醫院成癮防治科醫師張祜銘表示,在醫療上我們認為他們是病人,在法律上認為他們是犯人,這個雙重身分的背後,就表示說醫療必須要跟司法有很好的合作,才能夠一起去讓這個病人恢復。

成癮治療模式不同 助藥癮者回歸社會

嘉南療養院1998年成立,2018年因為配合「新世代反毒策略」,成為「藥癮示範中心」,開始嘗試更多不同的成癮治療模式。透過蒐集病史資料,判斷患者身心狀態,以作為醫治參考,或是以牌卡遊戲、壓力疏導、寫日記等方式,引導藥癮病患思索,找回生活與交際技能。

藥癮戒治團隊裡,包括心理師、職能治療師,和社工師等專業人員,裡頭有許多年輕面孔,他們都懷抱著滿腔熱誠,選出了一條無比艱困的道路。因為戒毒療程,短則數月,長則數年,但付出的心力與收穫,完全不成正比,醫師眼中,戒毒成功與否,沒有答案,因為藥癮者終其一生,都必須和毒品拉鋸,這也是成功率難以計算的原因之一。

成癮不孤單 留一盞希望之光勇敢前行

關於再犯率,刑事局說2成;法務部說4成;學界說法則有9成,每個單位看到的毒品再犯率都不同,訊息混淆不一,政策制定與實務有差距,也讓一線人員倍感無力,在這份挫折長伴的工作裡,醫療人員的對手,不只是藥癮,還有離開醫院,回歸社區後,所接觸的環境。

「毒」就像一張巨大的負面標籤,多數藥癮者因社會的抗拒,更加深陷於戒治與用毒的迴圈裡。聯合醫院張祜銘醫師表示,如果社會是抗拒他們復原的,其實他們就更不容易復原,希望說未來台灣的社會是,有更好的包容力,去包容這些人,讓他們有機會回到社會當中。

留給藥癮者一盞希望之光,將吸毒視為成癮問題,就如同抽菸、酗酒一般,以慢性疾病的處遇進行治療,是台灣醫療改革上的重大躍進,也是社會尚待面對的共同課題。

台視新聞/吳宜蓁 莊俊浩  責任編輯/朱紫筠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