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中的標準診斷,國人常見的焦慮症,主要包括了廣泛性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特定畏懼症、恐慌症及分離焦慮症。

5大常見焦慮症,發生情境各不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師黃昱翔說明,不同的焦慮症診斷,都會對應到不同的情境,也會有不同的嚴重程度。臨床上,焦慮症患者共同的症狀,通常是處在焦慮情緒下時,由於交感神經會很活躍,進而引起身體上的症狀,如肌肉緊繃、心跳變快、呼吸困難或窒息感、手抖、身體顫抖、身體發熱;嚴重的話,身體不適症狀會更明顯,出現頭昏眼花、暈倒。更嚴重的人,甚至感覺快要失控、快要死掉,甚至失去定向、現實感及自我感。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無論在任何的情境下,都會感到緊張、焦慮,屬於經常性的焦慮狀態;社交焦慮症主要與跟社交環境有關,患者在面對人的時候,會不自覺擔心別人看待自己的想法或評價,甚至擔心會出糗,害怕留下不好的印象。

特定畏懼症患者,則是對於特定的東西會感到焦慮,比如對蜘蛛、蛇類會害怕,或是在特定空間,如電梯、密閉空間會感到害怕,或是會怕高、怕玩偶、怕血、怕針等,對於特定物體及環境感到焦慮;在醫療場域,常見抽血、打針而暈針的情況,就是屬於特定畏懼症。

恐慌症是一種短時間內達到極強度焦慮的狀態,患者很常在不預期的情況,突然達到非常高的焦慮狀態,患者常反映「好像很可怕的事情要發生,感覺快要死掉、快要失去控制了」,通常這類患者也比較容易到醫院掛急診。

分離焦慮症主要與關係結束有關,像是孩子必須離開父母,去學校上課或到外地求學,不僅孩子,其實父母也有可能產生分離焦慮症;或是發生在親密關係之中,一方突然要出國工作,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分開,雙方都有可能很多的擔心,也容易發生分離焦慮症。

焦慮症不分年齡,女性患者是男性2倍

焦慮症好發於不同年齡層,因為人在不同的階段,可能都會面對不同的壓力源,可能在不同壓力源下,引發出焦慮症。黃昱翔指出,臨床上,患者從20~30歲到50~60歲都有。

黃昱翔表示,焦慮症的發生原因,與先天基因、後天環境及教養、生活壓力事件,都有關係。廣泛性焦慮症與基因遺傳有關,不過,並非帶有此基因就一定會罹患焦慮症,還必須有後天環境的引發。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有廣泛性焦慮症,下一代可能有較高的發生率,因為父母容易焦慮,在與孩子互動過程中,也會出現焦慮反應,而孩子可能也會學習比較焦慮的思考及行為模式,如果當未來面對壓力或生活事件時,就比較容易會把焦慮症給引發出來。

另外,根據文獻統計,女性罹患焦慮症的發生率,會比男性稍微高一些,比例大約是2:1。黃昱翔表示,對自我要求較高、做事情要求完美、在意別人評價,個性比較神經質、敏感、控制慾較強的人,也都是容易罹患焦慮症的高危險族群。

黃昱翔提到,每個人天生都具備不同程度的適應環境能力,就是所謂的「復原力」,如果天生復原力較脆弱的人,突然遇到較大的壓力源,有可能沒辦法承受,也容易引發焦慮症。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國家級警報大響:中國衛星飛越南部上空,加上總統大選投票日逼近,別讓焦慮情緒上身
選舉激戰!朋友、家人聊到政治就吵架 專家提「3點建議」防反目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