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國人最近期的痛風盛行率統計,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2010年國人痛風盛行率為6.24%,發生率則為每千人年2.74人,估計全台約有50~60萬人罹患痛風。
痛風好發於中年男性及停經後的女性,病人的平均年齡約為49.5歲,主要是以男性為主,占了大約90~95%。男性的痛風發生率高達女性6倍之多,不過,女性在停經之後,由於少了女性荷爾蒙的保護,無法促進尿酸排泄,痛風發生率則會略為增加。
國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全以祖指出,痛風發生率不只男女有別,與種族也有關係。相較歐美國家,根據國衛院研究顯示,國內30歲以上男性的痛風盛行率高達3.3%,是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5~10倍;研究也發現,原住民族群的痛風盛行率為10.42%,明顯高於漢人族群的2.98%。
4大典型症狀
高尿酸血症是造成痛風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臨床上觀察發現,有高達9成高尿酸血症病人,可能終生都不會痛風發作,僅有1成的人會發展成為痛風。而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通常需要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才會有第一次痛風關節炎發作,此時才開始稱為痛風。
全以祖說明,痛風發作時,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劇烈的關節疼痛,以及關節處局部發生紅腫熱痛的現象,常見好發於下肢關節的腳趾、腳背、腳踝。不只如此,產生的痛風石更會破壞關節造成變形,若是磨破皮膚會造成局部細菌感染,甚至增加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1.關節紅腫熱痛
急性痛風發作的誘發因子,包含大量飲酒、攝取過量的動物性高普林飲食,例如:紅肉、海產,或是利尿劑使用及體重增加,通常在半夜或一大早突然發作,大多數的患者是突然發作,有些病患可能有輕微疼痛或刺痛,作為痛風發作的先兆。
痛風主要是侵犯下肢遠端關節,首次發作時好發關節的頻率,依序為腳拇趾第一個關節、踝關節、膝關節,另外,腕、肘、手指間關節,也都可能會發生。臨床上,超過5成的病人,發作的部位就是在腳拇趾的第一個關節,大多為單一關節炎,發作的部位會出現紅腫熱痛,即使是輕微的碰觸,都可能會加劇疼痛。
隨著病情的進展,可能會同時侵犯多處關節,演變至上肢或較近端大關節的發作,少數患者會合併發燒、畏寒的現象,這些症狀通常在數天到2星期內會自然消退,可能一年發生數次,也可能幾年才發生一次。
如果尿酸值持續過高,經過一段時間後,會產生結晶在關節腔內沉積,急性痛風關節炎的發作頻率,也會隨著時間而增加。
2.痛風石造成關節變形
當痛風患者長期尿酸過高,或是沒有治療高尿酸血症時,可能在皮下及手腳關節等處產生痛風石。根據近年報告顯示,痛風石出現距離第一次痛風發作的時間平均為5~6年。
慢性痛風石雖不如急性發作時的強烈劇痛,卻會引起關節組織破壞、變形,造成關節活動範圍受限,甚至是關節喪失活動能力,導致患者無法穿鞋、行動不便及困難。
要注意的是,痛風石如果有表面傷口破皮,就會流出白色尿酸結晶的傷口,容易發生續發性傷口細菌感染,嚴重擴散的話,甚而會造成骨髓炎、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等併發症,最終必須截肢或致死。
3.慢性腎臟病及泌尿道結石
痛風石結節可能在耳朵、皮下、關節、軟骨等處發生,也可能沉積在內臟器官,尤其是腎臟,而影響臟器的功能,就會造成痛風性腎病變。
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尿酸長期沉積於腎臟,會造成腎臟傷害,並加速慢性腎臟病變的疾病進展,也容易形成泌尿道結石;根據統計,痛風病患併發泌尿道結石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3倍。
4.發生心血管疾病
許多研究顯示,痛風或高尿酸血症與心血管疾病,具有顯著相關性。當尿酸濃度上升,會增加冠心病、心房顫動及心臟衰竭的發生率;即使是低風險的心房顫動患者,高尿酸血症也會大幅增加中風的風險。研究也發現,痛風患者的勃起功能障礙風險明顯高於一般人。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愛喝珍奶、吃內臟類食物小心痛風發作! 醫揭「好發部位」:恐痛到不能走
·痛風關節一定會病變嗎? 避免發作「這些行為」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