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寧緩和醫療需求增,簡易管制藥品進入居家
  • 甲乙類醫療院所合作,扛起居家安寧療護重擔
  • 推動居家安寧擴大計畫,醫療照護就近更方便

安寧療護提供患者和家屬,安心度過生命的最後一程。在台灣安寧緩和醫療立法已經超過20年,邁入高齡社會後,醫療需求大幅提升,醫護量能緊繃,如何分散需求,成為最大的考驗。健保署積極規劃居家安寧擴大計畫,想為龐大的需求壓力解套,但是關於鎮靜止痛的管制藥物,因為管理嚴格,耗費醫療團隊人力,目前仍主要由大型醫院提供,地方基層診所、小醫院難以負荷,造成居家安寧的普及,碰上重重困難。

管制藥品進入居家 共同擔付醫療和管理責任

安寧緩和醫療推動超過20年,希望讓末期患者減輕痛苦、獲得尊重,和家人共度最後時光,因此即便不採取侵入治療,也仰賴醫護人員隨時調整鎮定止痛等等麻醉藥物。麻醉藥物如嗎啡,屬於管制藥品,在資源完備的大醫院裡,管理十分嚴格。淡水馬偕醫院護理師王瓊慧:「麻醉管制類這一類藥品,屬於高危險性,所以我們會有雙道的鎖,把它鎖在安全的位置。」

安寧療護服務有三種模式:醫院的安寧病房、讓患者留在原病床,由原醫療和安寧團隊合作服務的安寧共照、安寧團隊到宅訪視的居家安寧。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安寧療護的人數逐年提高,5年內已經達到6.7萬人,因為病床量能緊繃,居家安寧人數更從1.2萬人增加到1.7萬人,是三種模式中成長最多。因此簡易使用的管制藥品,也早已進入居家,由家屬和照護人員共同擔付醫療和管理責任。

居家護理師的職責,包含每天電話確認患者的需求和情況,及盤點、管理、親自交付管制藥品給家屬。居家使用的藥物,不能複雜,因為家屬不一定有醫療相關背景,為了讓他們能正確地操作,護理師會提供衛教單張和影片、說明使用狀況。淡水馬偕醫院安寧病房主任嚴從毓:「對於我們醫療人員,針劑處理起來比較麻煩。在家裡面,很難說每3小時,或是每2小時,或是一天分早中晚,這樣子找護理人員或是醫生去注射,這個就是一個困難。」

甲類和乙類院所合作 扛起居家安寧療護重擔

居家安寧分為二種模式:由原醫院安寧專責團隊照護的甲類、地方基層醫療院所到府照護的乙類。乙類的人力和資源較少,無力負擔管理部分管制藥物,例如針劑型的嗎啡,就得仰賴甲類院所支援,甲類和乙類院所合作,共同扛起居家安寧療護的重擔。

為了拓展地方基層院所的服務量能,衛福部健保署在2023年8月1日推動居家安寧擴大計畫草案,預計提高醫護訪視費用,也納入長照機構、榮民之家,來擴大據點等等。更重要的是,促成更多基層院所和甲類後援醫院的跨院合作。

安寧療護扶持的溫暖雙手 持續放大陪伴力量

政府努力藉計畫草案突破醫療人力和資源的限制。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認為,政府應該要去促成甲乙類院所的合作關係,因為居家照護就近會比較方便,所以下一步是希望能夠達到在地老化,家是一個最好的環境,患者最熟悉的環境,如果能夠把居家安寧服務送到家裡面,病人、醫療服務整個健保都可以獲益。

生命的最後階段,死亡無可避免,而安寧療護正是扶持您我和家人,安然度過的溫暖雙手,未來如何讓醫療資源保持充足又分配妥當,讓陪伴的力量持續放大,是高齡社會醫療待解的挑戰。

 台視新聞/蘇韋宣 陳信志  責任編輯/朱紫筠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