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門診中的頭痛患者,有6成是偏頭痛,2成是緊縮型頭痛(俗稱「緊張性頭痛」),另外還有叢發性頭痛,由於偏頭痛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出現頭部劇痛、流眼淚、流鼻水等症狀,又名為「自殺性頭痛」。近年就有叢發性頭痛患者,劇烈抽痛、症狀反覆,四處求醫卻未能找到適當的治療,最後痛到跳樓來尋求解脫。
20-50歲女性是偏頭痛高風險群
《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指出,過去30年以來偏頭痛高居導致失能疾病的第二名,在50歲以下青壯年族群甚至位居第一,影響全球10%-20%的人口。在台灣,大約有200萬人患有偏頭痛,而且女性發生機率比男性來得高,女比男為3比1,全台女性偏頭痛的比率為12%,男性約為5%;尤其容易出現在20-50歲的女性族群,不僅會造成生活品質下降,頻繁偏頭痛患者更容易合併焦慮、憂鬱、失眠等身心問題,有更高的憂鬱症、精神疾病風險。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陳韋達表示,偏頭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社交等活動,但在頭痛學會2021年的問卷調查中,有7成的台灣人不知道偏頭痛是一種疾病,更有半數的人不知道偏頭痛可以主動進行預防性治療。
止痛藥越吃越多,恐導致症狀惡化
一般民眾發生偏頭痛時,多會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但有些人偏頭痛發作頻繁,若只使用止痛藥治療,會發現越吃藥效越低,最後要連吞很多顆止痛藥才能把偏頭痛壓下來,而這樣處理偏頭痛的後果,可能會導致偏頭痛症狀惡化,或甚至引起「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
陳韋達指出,其實偏頭痛是可以預防的,台灣頭痛學會推出一個口訣,旨在提醒民眾對偏頭痛要有病識感,並加強民眾對偏頭痛的認識。今年推出的「123頭痛Free」口訣,代表『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每週止痛藥吃超過「2」次頭痛可能惡化,預防偏頭痛有「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
偏頭痛的主流療法
目前治療偏頭痛的特殊藥物以翠普登類(Tryptans)最有效,台灣引進其中2種。Tryptans的藥物作用機轉是抑制週邊血管傳遞疼痛訊號到大腦,當腦內週邊血管擴張,頭部開始漲痛時,服用Tryptans藥物可阻斷訊號的傳送,讓訊息無法傳送至腦部,就不會感受到頭痛,因此,當偏頭痛發作時,服下Tryptans之後,通常在20分鐘至1小時,頭痛就會緩解。
越早服用Tryptans效果越好,不要忍到大痛時才服用,然而有不少年輕女性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吃藥;雖然大痛時才服藥,也許還是能減輕症狀,但緩解的時間會延長。
但依健保規範,一個月只能開立8顆Tryptans類藥物,頭痛時才服用,屬於應急使用;但當病人一個月頭痛需要吃到8顆以上,代表疼痛太頻繁,這時便需要使用另類預防性藥物─神經穩定劑,通常必須持續服用3~6個月後,由醫師和病人討論,是否減量或停藥。
長期偏頭痛應尋求神經內科醫師評估治療策略
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王嚴鋒表則示,神經內科醫師可以依據偏頭痛發作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若偏頭痛發作每周超過一次,就會建議使用預防性的藥物來治療,像是口服的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與抗憂鬱劑等,而較常見的長效預防性注射針劑則有肉毒桿菌素。
目前也有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受體拮抗劑,此類藥物能夠單一阻斷引起偏頭痛的神經傳遞,進而減少偏頭痛的發生,台灣目前有注射針劑,未來也期待有口服藥物上市,提供偏頭痛患者治療上的新希望。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偏頭痛常見7種誘發原因!吃巧克力、節食都中 醫揪「發作共通點」:你一定有過
·頭痛小心是低頭造成的! 醫揪「NG動作」:歪頭脖子夾手機也不OK